1. 基諾山茶怎么樣
基諾古茶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遭到了一定數(shù)量的破壞,但至今基諾山亞諾村仍保存著面積最大的一片混生林古茶園。亞諾村后山是一片茂密的大森林,海拔在1200米~1500米之間,在高大的喬木下面,隱藏著一片片古老的茶林,共有1800多畝。
古茶樹基部圍粗大多數(shù)在0.4米~1米之間,樹高大多數(shù)在2米左右,主要屬于普洱茶種,樹齡大部分在200年~300年間,大部分茶樹處在高大喬木之下,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越,茶葉品質(zhì)優(yōu)良,只是茶樹蒼老,產(chǎn)量不高。在其他基諾村寨也有許多古茶樹,但大多數(shù)是經(jīng)過幾次砍伐甚至焚燒后重新萌發(fā)的茶枝,僅在基部有較粗的老樁。
基諾山普洱茶的特點:外形條索緊實,油潤顯毫。
基諾山茶屬喬木大葉種,苦澀重,回甘快、生津好,香氣一般,湯色淡桔黃。基諾古茶山普洱茶香型和口感與曼撒、易武接近,香氣高揚、湯水柔和。
舌面苦澀度較高,因茶樹的樹齡較小,茶性較烈。基諾古茶園中還發(fā)現(xiàn)比大葉種稍小一點的中葉型茶種。
2. 基諾山寨的哪款茶好
基諾族的砍刀布,基諾族的婦女十分善于紡織。當你走進基諾山寨,隨處都可以發(fā)現(xiàn):在村頭寨邊或田間的小路上,一個個基諾族婦女無不用紡錘捻著線,兩只靈巧的手時開時合,時上時下,雪白的棉花霎那間就化為一根根均勻的銀絲。
基諾族的布料用腰機手工紡織而成,名為“砍刀布”??棽紩r,婦女席地而坐,經(jīng)線的一頭拴在自己的腰上,另一頭拴在對面的兩根木棒上,緯線繞在竹木梭上。操作時用雙手持梭來回穿行,每穿行一次用砍刀式的木板將緯線推緊,如此周而復(fù)始,一塊漂亮的“砍刀布”便織成了。
基諾族就用這種“砍刀布”裝扮著自己。男子通常穿無領(lǐng)無扣的對襟黑白花格上衣,前襟和胸部有幾根紅、藍色花條,背部繡有約20厘米見方的太陽花式圖案,下穿寬大的長管褲或短褲;婦女胸穿雞心式的繡花胸兜,外穿藍、紅、黃、白花格無領(lǐng)對襟上衣。下穿紅布鑲邊的短裙,裹藍色或黑色的綁腿。頭戴長及肩部的披風(fēng)式尖頂帽。這種帽子別具一格,形似現(xiàn)代都市風(fēng)雨衣上的尖頂帽,是基諾族婦女服飾的一個顯著特征。它是用長大約60厘米、寬大約23厘米的豎線花紋砍刀布對折,縫住一邊而成。戴時常在帽沿上折起指許寬的一道邊。身材苗條的基諾族婦女穿戴上這樣一套色彩協(xié)調(diào)、剪裁適體的服裝,顯得既莊重大方,又活潑俏麗。
3. 基諾山紅茶
生活在普洱茶原產(chǎn)地的少數(shù)民族是非常喜歡喝茶的,世世代代依靠著古老的茶山繁衍生息,是他們與南下的漢族一起,通過辛勤的勞作,開辟了一個又一個茶園,讓普洱茶綠遍了瀾滄江兩岸的山崗。在長期的茶山種植開發(fā)中,世居在普洱茶產(chǎn)地的少數(shù)民族,創(chuàng)造了異彩紛呈的普洱茶文化,抒寫了中國茶史上溫暖的一筆。
一、布朗族—在茶葉的原產(chǎn)地西雙版納,布朗族主要聚居勐??h的布朗山。布朗族是“濮人”的后裔,也是我們這個星球上最早種植茶葉的民族之一。商周時期,生活在元江流域和瀾滄江思普地區(qū)的濮人已經(jīng)開始種植茶葉。在思普地區(qū),布朗族山區(qū)幾乎都是馳名中外的普洱茶的重要產(chǎn)區(qū)。據(jù)瀾滄縣芒景發(fā)現(xiàn)布朗族種植茶葉的“功德碑”記載,景邁萬畝古茶園的種植始于傣歷57年,也就是公元695年,據(jù)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而出土的茶山布朗族建寨的奠基碑,清楚地表明布朗族在茶山上建寨的時間是675年,也就是說,在建寨后20年,他們即在景邁茶山上開辟出了大片的茶園。在布朗族的傳說中,景邁這里原先并沒有茶,是布朗族的祖先哎冷帶領(lǐng)族人來到這里安營扎寨,開辟了這片家園。哎冷性情剛強,英勇善戰(zhàn),在族人中具有非常高的威望,不料卻遭他人的謀害。哎冷死后,仍然牽掛著他的族人,因此化作神仙降落在山頭,并留下遺囑說:“我給你們留下牛馬,怕遇到災(zāi)難死掉;給你們留下金銀財寶,也怕你們吃光用完;給你們留下茶樹,讓子孫后代取不完用不盡……”從此以后,這里就長出了滿山遍野的茶樹。布朗族最早是把茶葉當做佐料和清毒解熱的良藥使用,隨著歲月的推移,他們在生活實踐中認識到茶葉的廣泛用途,于是把它從野生馴化為連片種植的萬畝茶山。遠在一千多年以前,他們就把野生茶樹逐步培植馴化,并實施規(guī)?;N植,開辟了目前世界上為數(shù)極少的千年萬畝古茶山,這不能不說是布朗族對世界茶文化的一大貢獻。二、哈尼族:哈尼族是一個與普洱茶有著不解之緣的民族。西雙版納文獻記載和習(xí)慣上稱哈尼為“愛尼”,根據(jù)國務(wù)院正式頒布的全國少數(shù)民族的名稱,統(tǒng)稱為哈尼,愛尼只是哈尼族的一個支系,在勐??h的南糯茶山、巴達茶山,勐臘縣的易武茶山都有不少的愛尼族村莊。
居住在南糯茶山上的愛尼人(哈尼族支系)喜歡飲用土鍋茶,盡管他們不是茶樹的最早種植者,但在上千年漫長的時光中,他們逐漸養(yǎng)成了地種到哪兒,就將茶樹種到哪兒的習(xí)慣。在與茶朝夕相處的過程中,他們發(fā)明了一種古老而方便的飲茶方法:土鍋茶。在哈尼語中,土鍋茶被叫做“繪圖老潑”,如果你到了哈尼山寨,好客的哈尼人就會用“土鍋茶”招待你。主人先將火塘的炭火吹開,用盛滿山泉水的土鍋架在火上,等山泉水燒開后,抓一把南糯山上特制的“南糯白毫”放入土鍋中,約煮5-6分鐘后,將茶水舀入竹制的茶盅內(nèi)飲用。這種茶水,湯色黃綠,清香潤喉,回味無窮,是愛伲待客的一種古老習(xí)俗。大凡名茶,都與茶樹生長的環(huán)境、人文景觀、神話典故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在南糯茶山,當?shù)氐膼勰崛艘灿羞@樣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一位勇敢而憨厚的愛尼小伙子,在深山里獵到一只危害愛尼山寨人畜的兇豹,用大鍋煮好后,邀約全寨男女老少去分享,大家一邊吃,一邊說笑,還跳起舞,“跳啊跳”,跳了一個通宵,跳得口乾舌燥……憨厚的小伙子又請大家喝鍋里的開水,這時一陣大風(fēng)吹來,許多樹葉紛紛落到鍋里,大家喝了鍋里的開水,感到這水苦中帶甜還有清香,非常爽口,從此愛尼人就把這樹葉稱為“老拔”(漢語即茶葉)開始種植。雖然說這樣的傳說如今已無從考證,但南糯山是云南最古老的茶山之一卻是不爭的實事,更重要的是哈尼族種植茶葉的歷史久遠,哈尼族地區(qū)的茶葉產(chǎn)量,甚至占了云南全省的三分之一。
三、基諾族:基諾族自稱是“基諾”或“雅諾”,過去稱為“攸樂”,主要聚居在基諾山區(qū)四十三個村寨。在歷史上,基諾山是西雙版納的“六大茶山”之一,以盛產(chǎn)“攸樂茶”聞名。清代,攸樂茶被列為貢茶。公元1729年,清政府曾在攸樂山茨通寨設(shè)置“攸樂同知”一員,統(tǒng)兵五百駐守山寨,征收茶捐及賦稅,當時有大批的內(nèi)地茶商和馬幫前來收購茶葉。對于茶葉的種植,基諾族同樣有自己的民族傳說《女始祖堯白》:“很古很古時候,堯白造天地以后,召集各民族去分天地,基諾族沒有參加,堯白先后派漢族、傣族來請,基諾族也沒有去,堯白親自來請,基諾族還是無動于衷,堯白氣得拂袖而去,走到一座山上時,想到基諾族現(xiàn)在不來參加分天地,以后生活會有困難,便站在山頂上,抓了一把茶籽撒在龍帕寨的土地上,從那時起,基諾族居住的地方便開始種茶,并成為云南六大茶山之一。”傳說歸傳說,毋須考證,但涼拌茶食用的留傳,可以作為基諾山為茶葉原產(chǎn)地的又一證明。
四、傣族:世世代代生息于云南普洱茶區(qū)的傣族,與生活在這方土地上的基諾族、拉祜族、布朗族,哈尼族、佤族一道,在漫長的生產(chǎn)生活中,創(chuàng)造了令人眼花繚亂的茶文化。瀾滄縣的景邁茶山,方圓十幾個村寨的布朗族和傣族世代以種茶為生,經(jīng)過一代代人的努力,他們開辟出了一片具有上千年種植歷史的萬畝古茶園,被國外的學(xué)者稱為“天然的茶葉博物館”。
五、拉祜族—作為15個獨有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拉祜族有著漫長的遷徙史和演變史。有專家考證,拉祜族原本應(yīng)該是生活在甘肅和青海一帶的“古羌人”,而有關(guān)他們南遷的秘密,藏在了諸如《新唐書·西南夷列傳》、《后漢書·西羌傳》以及《普洱府志》等典籍中。經(jīng)過多年的研究,從那些有關(guān)西南民族研究的史籍文獻中,同時也從拉祜族遺存下來的少量的口傳資料里,研究者們尋找到了這個民族南遷的蛛絲馬跡:大體上,他們是從我國西北地區(qū)的黃土高原和青海湖一帶南下,沿橫斷山脈經(jīng)四川西南進入云南的西北地區(qū),之后他們繼續(xù)南遷,抵達了現(xiàn)在的瀾滄江、元江和紅河下游的山林地帶,甚至遷徙到了越、老、緬、泰等國家。曼邁寨是賀開山上的一個拉祜族聚居村落,曼邁寨位于賀開茶山的腹地,這里有大片的古茶園,因而盡管拉祜族不是這里最早種植茶葉的民族,但在與茶樹千百年的相守中,茶成為了他們生活的的必需品。在拉祜族婚俗中,男女雙方確定成婚日期后,男方要送茶、鹽、酒、肉、米、柴等禮物給女方,而且婚禮上必須請親友喝茶。所以拉枯人常說:“沒有茶就不能算結(jié)婚。每一天外出勞作之前,或者收工回家之后,拉祜族都將喝茶作為緩解繁重勞作的一種方式,他們認為可一日不進餐,但不能一日不飲茶?!安坏貌韬阮^會疼的”,與茶的朝夕相處,讓拉祜族人發(fā)明了許多飲茶的方法
4. 基諾山茶價格
1790年興建即遇到大火被燒毀。
威尼斯鳳凰劇院(意大利語:TeatroLaFenice),又名不死鳥大劇院,始自威尼斯共和國末代時期興建(1792年),是歐洲最著名的劇院之一。當時,在威尼斯18世紀的戲劇創(chuàng)作很有名,市區(qū)內(nèi)也有不少劇場,它們都由富有的貴族所建造。
羅西尼所作的第一出嚴肅歌?。骸恫剪斔够Z先生》于1813年在此作首次公演。其他在這里作首次演出的歌劇有:《埃爾納尼》(1844)、《弄臣》 (1851)、《賽米拉米德》(1823)、《茶花女》(1853)及《父女情深》等歌劇。
為威尼斯最佳歌劇院,也是意大利最大歌劇院之一。該劇院于1790年開始興建,不幸的是工程未完即毀于火災(zāi),不死鳥的名字果然不虛傳,(意大利語的不死鳥也有鳳凰之意),這家劇院于年重建后兩年開幕。
5. 基諾山的茶好嗎
云南古六大茶山分別確定為:易武(曼撒)、倚邦、攸樂、莽枝、蠻磚和革登。由于這六大茶山都位于瀾滄江以內(nèi),而人們習(xí)慣上將江內(nèi)之地稱之為江北,所以這六大茶山又被稱為江北六大茶山,一山一味,六大茶山茶葉制作的普洱茶口味特點也各不相同。
1.倚邦古茶山倚邦古茶山是馳名中外的普洱茶的發(fā)祥地、明清兩朝的普洱茶六大古茶山政治、軍事和普洱茶集散中心;明清兩代普洱茶六大古茶山通往普洱府所屬的思茅廳的要津,是滇藏茶馬古道之源頭。
茶葉特點:芽葉葉小,條索黑亮短細、花蜜香、湯色黃綠、香甜,苦中帶甜,澀顯于苦,湯質(zhì)細膩飽滿;回甘快且較長久,山野氣韻好,葉底柔軟黃綠,杯底留香。倚邦茶在云南茶中,屬小家碧玉型。
2.易武(曼撒)古茶山
易武古(曼撒)茶山,系古六大茶山中茶園面積最大、產(chǎn)量最大的茶山。易武(曼撒)古茶山、古鎮(zhèn),曾是"鎮(zhèn)越縣"府所在地,植茶制茶易茶歷史悠久,尤其在清朝后期成為了六大茶山中最熱鬧繁華的茶馬古鎮(zhèn)和茶葉加工、集散中心。
茶葉特點:
澀顯化的快,微苦,生津強烈,回甘持久,滋味飽滿,花果香,厚度稍微欠缺,持續(xù)性穩(wěn)定,九泡后微微出汗,悶泡不澀,甜度很好。
香氣花蜜香,湯色橙黃明亮,入口甜,微澀,秒化,滋味飽滿,湯感柔順,舌面生津,回甘持久。滋味穩(wěn)定,杯蓋淡淡的木頭清香。
3.蠻磚古茶山
蠻磚茶山位于西雙版納州勐臘縣的倚邦、革登、曼撒、易武四座茶山之間,東接易武、北連倚邦、面積約300平方公里,清代時就有茶園萬畝。蠻磚茶山是“古六大茶山”中現(xiàn)今保存的較好的一座茶山。
茶葉特點:
條索松緊適度。色澤墨綠顯毫,芽頭肥壯,湯色金黃透亮。香氣沉穩(wěn),馥郁、持久,茶香溶于水,湯含香。香氣從原始清涼變成菌香,冷香又回到花香并帶有甜味。
茶湯入口滋味飽滿、順暢、香甜中帶有淡淡苦底,澀弱苦淡,回味帶甜,口腔舒適愉悅,回甘韻長,有森林感茶湯尾水順暢溫和許多,舌面已沒有刺激感,正常時間浸泡已無苦底澀感,冰糖甜感強。
4.革登古茶山
革登茶山,古六大茶山之一,位于云南西雙版納勐臘縣象明鄉(xiāng)西部,包括今象明鄉(xiāng)的安樂和新發(fā)兩個村委會轄區(qū),東與易武、曼臘鄉(xiāng)接壤,南與勐侖鎮(zhèn)相連,西與景洪市勐養(yǎng)鎮(zhèn)、基諾山鄉(xiāng)交界。
面積約150平方公里,革登為布朗語,意為很高的地方,從地名便知,革登有布朗族居住過。
革登茶山在六大茶山中面積最小,面積雖小,但因離孔明山最近,并且有一棵特大的茶王樹,因而在六大茶山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傲人的名氣。
茶葉特點:
干茶花果香中還帶有甜香,非常清新怡人,具有山野花韻,香氣高揚。
湯色清黃通透,湯水柔和,水路超細膩,苦中帶甜,澀短,回甘較好,湯感飽滿滑順。香溶于茶湯中含在嘴里舍不得咽下去,齒頰留香,喉韻深,甘韻持久,舌面和上顎有薄荷涼,整個茶給人感覺非常柔甜猶如冰糖薄荷水,茶氣很強,耐泡。
5.莽枝古茶山
莽枝茶山,位于今西雙版納勐臘縣象明鄉(xiāng)境內(nèi),傳說是諸葛孔明埋銅(莽)之地,因此取名莽枝。
具體的位置位于蠻磚茶山南面,與革登茶山相連。莽枝古茶山留下來的古茶園,分布于安樂村委會行政管轄之下的各個寨子,主要集中在秧林、紅土坡、曼丫、江西灣、口奪等地。其中,古茶園最為集中的寨子就是秧林村。
茶葉特點:
外形勻整潔凈,條索完整,開湯后湯色明黃透亮。
入口苦輕澀稍重,但化的非??欤涛敦S富,茶湯層次感強,韻味悠長,回甘生津迅猛,沉穩(wěn)的花蜜香沉于湯水中,飲完后滿口留香,茶湯的滑度、厚度和飽滿度都不錯,茶氣足,耐泡。
6.攸樂古茶山
六大古茶山中唯一一個不在勐臘縣的,在云南省景洪市基諾山基諾族鄉(xiāng)。
基諾族還保留著很古老的飲茶方法,如涼拌茶和火燒茶;歷史上攸樂古茶山是重要的茶產(chǎn)地,但并沒有制作餅茶、磚茶、沱茶的記錄,也不像其他茶山一樣有自己的拳頭產(chǎn)品。
茶葉特點:曬青毛茶為棕紅色,葉質(zhì)較硬,條索分明,苦澀味輕,清香撲鼻,回味甘甜而悠長,各種維生素含量高。
6. 諾基山普洱茶
傳統(tǒng)上普洱茶并沒有十大山頭的說法。而六大山頭的講法是古則有之。攸樂、易武、倚邦、革登、莽枝、蠻磚是著名的瀾滄江東岸古六大茶山,俗稱江內(nèi)古六大茶山,也就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古六大茶山”。這些茶山歷史悠久,在清朝初期就名傳天下。
所謂的十大山頭,無外乎是今年消費者比較熟悉和喜歡,價格比較高的山頭而已。其實也并沒有誰來定名。所謂區(qū)別應(yīng)該是產(chǎn)地不同而已。那么當然所產(chǎn)出的茶的味道也不一樣。
易武茶山:
位于西雙版納州勐臘縣易武茶山的古茶樹種群較為單純,大都屬普洱茶種。易武茶山面積較廣,因此又稱易武茶區(qū)古茶樹特點為:茶樹分枝密,葉均水平著生;分枝級數(shù)較多,最多達四級;葉形多為長橢圓形,葉莖楔形,葉長葉寬脈對;色澤為綠或深綠色。古茶樹分布在海拔900―1600米之間,山高霧重,雨量充沛,常年日照充足。
另外土壤的透氣性好,有機質(zhì)含量高。植被保持完好,生長著諸如椿樹、香樟樹、榕樹等高大喬木,森林覆蓋率高,構(gòu)成了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是種植茶葉的理想之地。易武茶山所產(chǎn)的茶葉屬大葉種茶,外形條索粗壯肥大,茶味濃郁,適宜于制成普洱茶,經(jīng)久藏后,其湯色褐紅,陳香活現(xiàn)。尤其是陳舊的易武春芽,湯色紅潤耐泡,葉底呈現(xiàn)褐紅色,乃普洱散茶中之極品。
一些資深的普洱茶品嘗家都清楚,若從越陳越香的角度看普洱茶,易武茶山大葉種普洱茶實屬最佳。也正因為易武茶的天生麗質(zhì),古六大茶山貢茶大都產(chǎn)自于易武鄉(xiāng)周圍,一些茶商在制作茶葉時,常常在包裝上注明易武茶,使易武從產(chǎn)茶量和茶質(zhì)兩方面都一躍為古代版納的茶山之冠。
悠樂茶山:
位于景洪市轄區(qū)內(nèi),現(xiàn)名基諾山。束西長75公里,南北寬50公里。東北與革登茶山為鄰,西南接小勐養(yǎng)、勐罕和勐寬三個壩子,現(xiàn)為景洪市的一個鄉(xiāng)級行政單位。攸樂茶山歷史上位居“六大茶山”之首,是云南大葉茶的中心產(chǎn)地,歷史上最高產(chǎn)量達2000擔以上。攸樂山種茶,年代久遠,相傳茶是孔明遺種,故尊奉孔明為茶祖。
革登茶山:
位于勐臘縣象明鄉(xiāng)西部,革登茶山區(qū)域的海拔最高點是山神廟為1950米,最低的磨者河與小黑江交匯處最低海拔565米,懸殊的海拔差異,構(gòu)成了立體型的氣候奇觀,其氣候大致分為三等:一是低海拔溫暖型,二是中海拔較溫暖型,;三是高海拔偏冷型,古茶區(qū)山高谷深,冬季霧多,云霧繚繞,區(qū)域內(nèi)常年陽光充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8.20C。土壤主要為磚紅壤、赤紅壤、黃土、紫色土.土質(zhì)都呈微酸性反應(yīng)。土壤pH值4.5-6.5之間,所以以香型特殊而著稱。
倚邦茶山:
倚邦山位于西雙版納州勐臘縣的最北部,倚邦茶山面積約360平方公里,南連蠻磚茶山,西接革登茶山,東臨易武茶山,
倚邦山明代初期已茶園成片,有傣、哈尼、彝、布朗、基諾等少數(shù)民族在此居住種茶。今天走進倚邦,還能聞到古茶的清香,還能看到茶號遺址、大廟基臺、土司府的柱腳石、“龍脊背”石板街、普洱府的茶令牌,乾隆皇帝的敕命碑,這些遺物、古跡是凝固的歷史,記載著倚邦的傷痛和它曾有的輝煌。
莽枝茶山:
位于西雙版納州勐臘縣的最北部與革登茶山相聯(lián),相傳是諸葛亮埋銅(莽)之地,所以取名叫莽枝茶山。莽枝茶山面積不大,但茶葉質(zhì)量較好。清朝茶山的鼎盛時期,莽枝茶山年產(chǎn)茶葉達萬擔之多?,F(xiàn)在,從茶山上的那塊立于乾隆十一年冬天的碑石刻文中,還可以隱約感到當年茶山興旺發(fā)達的景象。
蠻磚茶山:
曼磚古茶山,又稱蠻磚,現(xiàn)稱“曼莊”,為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之一,位于今勐臘縣象明鄉(xiāng)南部,包括今象明鄉(xiāng)的曼莊、曼林兩個村委會轄區(qū)。
“曼(蠻)磚”一詞,自明末清初以來,幾乎凡涉及普洱茶“古六大茶山”的史籍、散記,都會提到。,曼磚茶山所產(chǎn)之茶品質(zhì)好,而且是最早形成規(guī)模、產(chǎn)量較大的茶山之一,顯示了其在六茶山中的重要地位。據(jù)記載,古茶園最先為當?shù)赝林恕氨救恕钡南让耖_墾種植。
清朝初午后,大批石屏等外地人進入,與當?shù)厣贁?shù)民族茶農(nóng)共同種植發(fā)展茶葉,清乾隆時期六年已形成較大規(guī)模,達到興盛,茶山的茶園面積達到1萬余畝,茶葉年產(chǎn)量最高達200多噸,其茶箐多數(shù)運往易武加工成“圓茶”外銷。
曼磚位居六大茶山中央,沿茶馬古道南來北往的必經(jīng)之地。曼磚茶山古茶樹古茶園在海拔565-1540米之間都有分布。境內(nèi)山高谷深,河流縱橫,云霧繚繞,陽光充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種植茶樹的自然條件優(yōu)越。
現(xiàn)今曼磚古茶山仍保存有2930畝古茶園,古茶樹大都生長在茂密的森林中。茶樹品種較雜,以云南大葉種為主,還有當?shù)厝朔Q之為“柳葉茶”的小葉種,約占古茶園總面積的1/4。這里的古茶樹大葉種茶,芽葉肥厚、大茸毛多、持嫩性強,茶葉香高持久、滋味濃重,內(nèi)含物豐富,為制作普洱茶的上好原材料。
擴展資料
常喝普洱茶的好處
1、普洱茶具有降低血脂、減肥、抑菌助消化、暖胃、生津、止渴、醒酒解毒等多種功效??汕逦干?、消食化痰、解酒解毒、利尿散寒,止咳化痰、降低血脂膽固醇。
2、降脂、減肥降壓、抗動脈硬化。長期飲用普洱茶能使膽固醇及甘油脂減少,所以長期飲用普洱茶有治療肥胖癥的功用。飲用普洱茶能引起人的血管舒張、血壓下降、心率減慢和腦部血流量減少等生理效應(yīng),對高血壓和腦動脈硬化患者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3、養(yǎng)胃、護胃。在適宜的濃度下,飲用平和的普洱茶對腸胃不產(chǎn)生刺激作用,黏稠、甘滑、醇厚的普洱茶進入人體腸胃形成的膜附著于胃的表層,對胃產(chǎn)生有益的保護層,長期飲用可起到養(yǎng)胃、護胃作用。
4、消炎、殺菌、治痢。醫(yī)藥界研究及臨床實驗證明,云南普洱茶有抑茵作用,濃茶汁日服10次,可以治療細菌性痢疾,這與云南大葉種茶內(nèi)含豐富的茶多酚直接相關(guān)。
5、抗衰老。茶葉中的兒茶素類化合物具有抗衰老的作用.云南大葉種茶所含兒茶素,總量高于其他茶樹品種,抗衰老作用優(yōu)于其他茶類,豐富的茶多酚幫助肌膚抵抗衰老。
6、普洱茶可以生津止渴、消暑、解毒、通便。普洱茶能夠調(diào)節(jié)腸胃,使腸胃恢復(fù)正常功能,解決因便秘引起的痘痘以及口臭問題。
7. 基諾山普洱茶怎么樣
云南西雙版納:森林覆蓋率超過98%,國內(nèi)唯一的熱帶雨林!說起西雙版納大家一定不陌生,第一反應(yīng)就是風(fēng)景如畫,仙境一般。這塊土地很神奇!這里雖然不處于熱帶,但卻有著中國唯一的熱帶雨林自然保護區(qū);這個地方“天無三日晴”,基本上每天都有可能下雨!
這是東南亞風(fēng)格的一個小城市,這里有熱帶雨林風(fēng)貌、這里有孔雀與大象、這里有簡樸的傣家村,各式各樣的傣味美食、氣候溫暖濕潤,叢林天然氧吧,與充滿霧霾、風(fēng)雪、酷暑的水泥森林相比,簡直就是天上人間!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南端,是云南省下轄的一個自治州。一個具有著東南亞風(fēng)情的地方,是孔雀和大象的故鄉(xiāng),也是傣家人的聚集地,著名景點有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傣族園、野象谷等。一年四季都適合旅游,尤以冬天最為適宜。
滿眼翠綠,鳥語花香、百花怒放!這里不僅是《爸爸去哪兒》的拍攝地,泰國前總理英拉、英國王子威廉都曾拜訪于此。野象谷是中國唯一也是最大的野象保護區(qū),300余頭野生大象,連同綠孔雀和珍稀蝴蝶,在這里世代繁衍。望天樹是西雙版納州特有的樹種之一,僅分布在州內(nèi)勐臘縣的補蛙、景飄等地。空中走廊更是名不虛傳,“空中走廊”就架設(shè)在望天樹林區(qū)。
中科院植物園是西雙版納唯一5A景區(qū),園區(qū)是建立在一座小島上,四面梭羅江環(huán)繞,走進園內(nèi),可以看到天然 圖畫一樣的熱帶雨林。雙版納原始森林公園系國家 AAAA 級旅游景點。以“原始森林、野生動物、民族風(fēng)情”為三大主題特色,融匯了獨特的原始熱帶雨林自然風(fēng)光和迷人的民族風(fēng)情。
除了風(fēng)景,西雙版納最動人的就是少數(shù)民族風(fēng)情。傣族的熱情好客、拉祜族的能歌善舞、基諾族的勤勞樸實,他們都散落在西雙版納的不同的村落,最直觀體驗就是走入到他們的每一個村落中和他們近距離的相處。
西雙版納莽莽蒼蒼的熱帶雨林中,生活著一個“舅舅后代”的民族——基諾族(基諾意為舅舅的后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原始社會的腳步曾一度在這里停留了很久?;Z山漢語稱為攸樂山,是基諾族聚居之地,西雙版納四大茶山之一,也是著名的普洱茶六大產(chǎn)地之一。
西雙版納,云南美麗的城市,四季鮮花開不敗。這里的樹木,都是千年古樹,最頂層的高聳入云,最底部的,蔥郁濃密,就連樹上的藤也是盤根錯節(jié)。這里有不少珍禽異獸,如亞洲象,犀鳥,孔雀,黑冠長臂猿都生活在這片熱帶叢林里。
西雙版納是個全民信佛的地方,人們虔誠,平靜的到佛寺中與佛爺暢談人生,感悟生命。看著太陽從頭頂西滑到山后,大半天時間就過去了。這是全球北緯21度上唯一一片綠洲。還是人與自然、動植物的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