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吃什么傳統(tǒng)食物好
大暑吃的傳統(tǒng)食物有:蓮子湯、羊湯、仙草、煎青草豆腐、老冬瓜鮮荷葉湯等。
明清以來,伏日最盛行吃蓮子湯。醫(yī)學認為,蓮子性味甘平,有補脾澀腸,養(yǎng)心益腎的功用。夏日常飲蓮子湯,能補中強志,養(yǎng)神益脾。中老年人食之,輕身益氣,令人強健。
夏日飲蓮子湯益壽是有科學道理的。先把蓮子去蕊,然后放到水中浸泡一個小時,其間把銀耳撕碎洗干凈,然后用清水沖泡一會兒,取一鍋,加適量水,放入銀耳、蓮子一起燉兩個小時,直至湯色變成透明色的,加入適當?shù)谋蔷涂梢粤恕?/p>
山東南部地區(qū)有在大暑到來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湯)的習俗。在棗莊市,不少市民大暑這天到當?shù)氐难蛉鉁^“喝暑羊”。棗莊吃伏羊的習慣,與當?shù)氐霓r事、氣候有關。
營養(yǎng)學家對此進行過深入研究,認為羊肉在伏天吃營養(yǎng)程度最高。三伏天,人體內積熱,此時喝羊湯,同時把辣椒油、醋、蒜喝進肚里,必然全身大汗淋漓,這汗可帶走五臟積熱,同時排出體內毒素,極有益健康。
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jié)有“吃仙草”的習俗。仙草別稱涼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屬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藥食兩用植物資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譽為“仙草”。將其莖葉曬干后,可以做成燒仙草,廣東一帶叫涼粉,是一種消暑的甜品。
溫州大暑習俗要煎青草豆腐。青草豆腐指的是采用仙草、甘草、夏枯草與菊花、金銀花等中草藥煎制成豆腐形狀、冷卻后即可食之,清涼解毒,生津止渴。過去不少家庭都能自制食用。
在廣東尤其在珠三角一帶每逢大暑當日或暑熱天氣,幾乎家家戶戶都煲消暑湯。老冬瓜鮮荷葉解暑湯是廣東民間傳統(tǒng)的消暑飲食湯品,主要是由老冬瓜、新鮮荷葉和赤小豆組成。
都來說說自己的家鄉(xiāng)都有什么土特產,小吃之類的
揭西擂茶
揭西、普寧客屬地區(qū)均流行喝擂茶的習俗,許多到揭西參觀旅游的游客,都會去河婆擂茶館嘗一嘗獨特的客家風味。
擂茶在
揭西河婆客家人中世代相傳,長盛不衰。據(jù)了解,擂茶以花生、油麻、香茶葉、園香、金不換、苦辣芯、綠茶、蒜仁等為原料,放在帶螺紋的陶缽內,用擂棍反復旋轉擂攪,直至擂成糊狀后,泡上開水,便成香噴噴的擂茶。當?shù)厝藢⒗薏琛埡退胁伺菰谝黄?,各盛一大碗當作午餐,或把擂茶泡浦米(爆米花)當做接待客人的點心。春節(jié)期間,他們會為客人捧上味道獨特的“米米呈”茶,即由擂茶配米米呈糖果。
擂茶具有咸、香、甜、苦、甘、辣等多種味道,喝之覺得喉嚨清爽,蕩氣回腸。難怪旅居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的河婆鄉(xiāng)親一直保持吃擂茶的傳統(tǒng)習慣。
揭西釀豆腐
?
釀豆腐是以豬肉加上少量蝦米、馬膠魚或咸魚及蒜頭,剁成肉醬,塞進豆腐里,用花生油煎炸或清蒸,美味可口,風味獨特。
草粿
草粿是潮汕地區(qū)一款頗具地方特色的大眾化小食。每當立夏之
?
后,潮汕地區(qū)的大路旁、小巷口,便有賣草粿的小販,或推著小車,或擺著小攤檔,——手執(zhí)瓷碗,一手拿鏟草粿的金屬片,不停地“叮叮咚咚”敲著,以招徠生意,那聲音十分清脆動聽。
草粿具有清熱解毒、退腸火的功效,且價錢低廉,所以草粿這小食十分惹人喜愛,每當人們經(jīng)過賣草粿的小攤時,都喜歡停下來,站在路旁吃一碗黑溜溜而爽滑清甘的草粿。
制作草粿需用一種稱為草粿草的植物,草粿草是梅縣一帶地區(qū)的特產。
黃花夢粄因其名字浪漫、口感香甜而在每年春天紅遍揭西大街小巷,而如今這一飽含家鄉(xiāng)特色的傳統(tǒng)小吃還能快遞到各地,讓外地的游子們一解鄉(xiāng)愁。
形似小鳥的細粄
揭西“鳥仔粄”是一種傳統(tǒng)的風味小吃,因其形似小鳥而得名,當?shù)厝藙t俗稱為“細粄”,主要流行于客家人聚集的地方。在過去物質緊缺的年代,客家人逢年過節(jié)前或是喜宴賓客時,才會做一些“鳥仔粄”來招待客人。而現(xiàn)在,單是揭西縣城河婆街道的主要街道就有數(shù)十家在做“鳥仔粄”的店鋪,“鳥仔粄”已經(jīng)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傳統(tǒng)小吃之一。
風味獨特的包粄
包粄是我市揭西縣、梅州豐順縣和江西贛南等客家地區(qū)的漢族風味小吃。在揭西,人們公認灰寨鎮(zhèn)的包粄味道最為地道。
包粄的餡料有多種多樣,可以滿足食客的不同口味。我們在楊放平的工作臺上看到,包粄的餡料有豆干、蘿卜、咸菜絲、筍絲、韭菜、菜豆、蠶豆、南瓜等,其中,豆干是每個包粄的必備餡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