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禮與仁禮的區(qū)別:
人禮,字面理解就是人的禮貌。
仁禮是指仁義和禮貌
仁的意思是,讀音rén,最早出現(xiàn)在春秋晚期的侯馬盟書中。
本義是對人友善、相親;后來發(fā)展為含義廣泛的道德范疇,如儒家提倡“仁愛”“仁政”等。
禮:
(1)(名)社會生活中由于風(fēng)俗習(xí)慣而形成的為大家共同遵守的儀式:婚~
(2)(名)表示尊敬的言語或動作:~節(jié)
(3)(名)禮物:獻~
【荼】:詩經(jīng)國風(fēng)、邶有《谷風(fēng)》一篇,其中有句:“誰謂荼苦,其甘如薺?!薄拜薄本褪乾F(xiàn)在的茶。
【槚】:“槚”是茶的另一借用字。
【茗】:南宋鮑令輝《香茗賦》頌:“茶為芒茗”。
【水厄】:洛陽《伽藍記》載:“魏彭城王勰見劉鎬慕王肅,專習(xí)茗飲,謂鎬曰:‘卿好蒼頭水厄,不好王侯八珍,如海上有逐臭之夫,里內(nèi)有效顰之婦,以卿言之,即是也。’”可知在南北朝時,“水厄”二字已成為“茶”的有代用語。
【豐富】:《辭源》:“豐富系本名,葉大,味苦澀,似茗而非,南越茶難致,煎此代飲?!痹谶@里,豐富或為茶的別稱,或是茶的代用飲料,不一而是。
【苦萊】:許慎《說文》:“茶,苦萊也?!?/p>
【甘侯】:唐·孫樵《與焦刑部書》:“晚甘侯十五人,遣侍齊閣。此徒皆請雷而沂,拜水而和,蓋建陽丹山碧水之鄉(xiāng),月澗龍之品,慎勿賤用之?!?/p>
“仁”、“禮”;(仁者愛人,克己復(fù)禮)。主張在人人道德自覺的基礎(chǔ)上,建立一個禮樂文明的社會。
(1)孔子提出“仁”學(xué),要求統(tǒng)治者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提倡廣泛地理解和體貼他人,以此調(diào)整人際關(guān)系,穩(wěn)定社會秩序??鬃诱J為,要實現(xiàn)“愛人”,必須遵循“忠恕”之道。“仁”的思想包括了對百姓的關(guān)心和愛護,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所提倡的道德觀和倫理觀。
(2)孔子追求的“禮”,是西周時的等級名分制度。為了實現(xiàn)“禮”,孔子進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張。正名.,是按照周禮的制度把當(dāng)時已經(jīng)混淆了的社會等級秩序矯正過來,達到名正言順、貴賤有“序”。這體現(xiàn)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兩者關(guān)系:仁,是一種道德規(guī)范,具有內(nèi)在性。受制于禮,兩者相輔相成。禮,是統(tǒng)治者維護社會秩序的一種制度。具有外在性。
(一)氣候條件
(1)氣溫 當(dāng)晝夜平均氣溫穩(wěn)定在10度以上茶芽開始萌動逐漸伸展.生長季節(jié),比較適氣溫20—27度.生長適宜的年有效積溫在4000度以上.如果當(dāng)平均氣溫高于35度持續(xù)數(shù)日,枝梢呈枯萎狀.
(2)光照 光照對于茶樹的影響,茶樹有耐蔭的特性,喜弱光照射和漫射光.從葉綠素的吸收光譜分析,而漫射光主要是波長較短的藍紫光.所以茶樹在漫射光條件下生長好是有依據(jù)的.
(3)雨量和濕度 茶樹適宜的降雨量在年平均1000—2000mm,生長季節(jié)的月降雨量在100mm以上,相對濕度一般以80—90%為佳.土壤相對含水量以70—80%為宜.這樣的雨量和濕度比較適宜茶樹生長.
(二) 土壤條件紅壤、黃壤、沙壤土、棕色森林土,均適宜茶樹生長,土壤結(jié)構(gòu)要求保水性,通水性良好.上層深深1米以內(nèi)沒有硬盤層,土壤要求呈酸性反應(yīng),PH值4.5—6.5(4.5—5.5比較適宜),茶樹是嫌鈣植物,石灰質(zhì)含量0.2%以下,地下水位在地表1米以下.酸性土壤之所以特別宜于種茶,首先是酸性土壤為茶樹提供了自身生長的適宜條件,茶樹根部汁液含有多種養(yǎng)酸
仁者直,屬木。義者剛,屬金。禮者明,屬火。
智者聰,屬水。土者厚,屬信。
孝悌是仁的根本——“孝弟,其為仁之本與”仁禮的關(guān)系比較復(fù)雜,我目前比較清晰的有兩種。比較公認的是:禮是等級規(guī)范,仁是道德修養(yǎng)。
有禮無仁——矛盾激化,有仁無禮——模糊上下尊卑。
“禮中有仁,仁中有禮”——維護貴賤分明,社會安定的社會秩序
學(xué)而時習(xí)之,禮儀用和為貴。不斷總結(jié)以和為目標(biāo)的知識,這個過程叫學(xué)習(xí)。將這種知識用于實踐就是禮儀。
兩個字的:
蜂翅、雀舌、韶峰、蟹眼、峨蕊、浪菜、翠雋、碧落、朱顏、昔歸、桃玉、雪椿、粉槍……
三個字的:
浮來青、胭脂米、西園柳 、天明冬 、石乳香、醉和合 、出林素 、湘波綠、霧里青、石亭綠、與蟠毫、正雪梨、付獨占、石中玉 、蓮花箋 、不知春、墜柳條 、半天腰、不見天、正羅衣……
四個字的:
休寧松蘿、日鑄雪芽、涌溪火青、恩施玉露、碧潭飄雪、廬山云霧、敬亭綠雪、泉崗輝白、太平猴魁、高橋銀峰、漢水銀梭、松陽銀猴、六安瓜片、千島玉葉、竹海金茗、永春佛手、羊巖勾青……
1、恭近于禮,遠恥辱也.
2、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3、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4、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
5、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6、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7、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8、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9、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10、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
11、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
12、子曰:博學(xué)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13、子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
14、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
15、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16、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
17、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18、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
19、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20、子曰:君子博學(xué)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子見南子,子路不說.
21、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
22、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23、
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神,祝,福,祖"都帶示旁,都與祭祀有關(guān)。礻是“示”作偏旁的變形。甲骨文、金文均作祭臺形,獨體字,后起也于上置一短橫示祭物,此時可做會意解,會意字是合體字。
祭祀是上古社會首要的重大事物,因此古人看得特別重。凡用礻(示)做偏旁部首的字均與祭祀有關(guān),如宗、神、祀、祈、福、禱、禨、祭、祥、祝。指示、示意的示是后起引申用法。
姓 名:
聯(lián)系電話:
留言備注:
我要留言(留言后專人第一時間快速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