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饒白茶商
三清山白茶 三清山白茶是江西省上饒的特色名茶,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在唐朝時就已經開始種植了。上饒玉山縣有著優(yōu)越的地理環(huán)境,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水資源豐富,非常是和茶樹的生長,所產出的三清山白茶外形條索挺直緊結。色澤嫩黃、綠潤、鮮活、葉肉玉白,葉脈翠綠,湯色清澈,茶香馥郁;飲之滋味鮮爽,唇齒留香,甘味生津,為茶中珍品。
鄱陽湖大閘蟹 鄱陽湖大閘蟹是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的特產。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鄱陽湖有著非常優(yōu)越的地理環(huán)境,水資源豐富,所產出的大閘蟹以青背、白肚、金爪、黃毛為顯著特點,以其大、肥、鮮、甜而聞名于世。用來贈送親友最合適不過了!
三清臘板鴨
2. 上饒白眉茶谷有限公司
色澤綠潤,香氣清高;湯色明亮,滋味鮮濃。
上饒白眉主要產于華壇山、五府山、董團、上瀘、尊橋等鄉(xiāng)鎮(zhèn),是上饒縣的傳統(tǒng)特種綠茶。它滿披白毫,外觀雪白,外形恰如老壽星的眉毛,故而得名。白眉茶外形壯實,條索勻直,白毫特多,色澤綠潤,香氣清高;湯色明亮,滋味鮮濃,葉底嫩綠。由于鮮葉嫩度不同,白眉茶分為銀毫、毛尖和翠峰三個花色。上饒白眉是采用本地茶樹良種上饒大面白制作的當地傳統(tǒng)名茶,1985年獲農業(yè)部優(yōu)質產品“金牛獎”,1995年,上饒白眉在第二屆中國農業(yè)博覽會上獲“金牌”獎,并被評為中國名茶。
3. 上饒白酒品牌
四特,李渡,全良液,堆花。
四特酒,是江西省樟樹市名產,這里依山傍水、山川秀麗,有著得天獨厚的釀酒條件。四特酒的身世可以追溯到距今3500年前的殷商時期,自“儀狄”在這里釀造出人類歷史上第一滴酒開始,樟樹5000年的釀酒歷史一直從未間斷。
4. 上饒茶文化
(一)史載“江西第一人杰”吳芮,出生在余干縣鄧墩鄉(xiāng)五彩山。吳芮是吳王夫差的十世孫,秦時為番令(時市境大部分屬番邑即鄱陽),大膽革除弊政,輕徭薄賦,興修水利,鼓勵耕種,深得民心,被尊為“番君”。他為上饒的繁榮奠定了最先的基礎。今婺源縣鎮(zhèn)頭仍存有其墓葬。
(二)東晉開國名臣陶侃,以孝廉舉官,受母訓勤政為民,惜時節(jié)物,雖位極人臣卻始終廉潔奉公,千百年來一直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的典范,其事跡家喻戶曉,流傳甚廣。其母因教子有方,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賢母之一,其故鄉(xiāng)鄱陽鎮(zhèn)今仍存有陶母“截發(fā)留賓”的故事遺址。
(三)唐朝“茶圣”陸羽,在上饒客居三年,卻在全市各地留下了茶文化遺跡,也因他著述的《茶經》的介紹,使“婺綠”茶為天下所知。由他首創(chuàng)的茶文化,至今對上饒乃至世界仍有著廣泛深遠的影響。
(四)南宋著名理學大師朱熹,祖籍婺源,在上饒著書講學、種樹掃墓、整修家譜、游覽題詞,蹤跡遍布全市。以他的事跡和名字命名的景點無以計數。因他的大力倡導及親臨講學,上饒成為書院之鄉(xiāng),幾乎取代了官學。江西古代四大書院,上饒就占了三所(包括貴溪),僅朱熹講過學的書院就有20多所,這在國內其它地方是不多見的。由他主辯的“鵝湖之會”,開學術“會講”辯論之風,成為中國書院教育的重要教學方式。他對上饒教育事業(yè)的貢獻,大概僅次于孔子
5. 上饒 茶葉
江西名茶是指江西省的優(yōu)質名茶、創(chuàng)新名茶、文化名茶等。婺源的婺源茗眉、井岡山的井岡翠綠、撫州的云林茶通天巖茶、上饒的上饒白眉、廬山的廬山云霧、修水的雙井綠寧紅功夫茶等都是江西省內各市縣具有代表性的優(yōu)質茶,其他的還有得雨活茶、狗牯腦、林生婺綠、曉起毛尖、梅嶺毛尖、武夷源貢茶、浮瑤仙芝、小布巖等,也是省內較有名的茶。
6. 上饒品茶網
首先來講這個肯定是正規(guī)的。很規(guī)范。再說一說技師都是年輕漂亮手法獨特的優(yōu)秀技師。是一個很值得去休閑娛樂的好地方。而且獨特的包房設計也很不錯。私密觀影,還可以休閑品茶。約上三五好友。還有驚喜就是辦會員卡,很大優(yōu)惠,很好體驗噢
7. 上饒白眉茶
上饒白眉主產地在尊橋周塢和董團太陽山,茶亭、五府山、汪村、石獅等鄉(xiāng)(鎮(zhèn))也有產出。
8. 上饒高端品茶
唐婉
陸羽出身一直是個謎,歷來被種種傳說包圍,傳為棄兒,因此他的家世也是個謎。他撰寫的《茶經?七之事》里,按照習慣門閥觀念稱其遠祖是陸納,出任過湖州太守,納兄子陸叔當過會稽內史。
若按地方志所載,他的身世則相當富有傳奇意味。道光年間編的《天門縣志》記載:“或言有僧晨起,聞湖畔群雁喧集,以翼覆一棄兒,收蓄之。”“有僧晨起”一段話,是說當時龍蓋寺(后改稱西塔寺)智積禪師晨起在竟陵西湖之濱漫步,聽見群雁喧鬧聲,循聲走去,近前一看,發(fā)現(xiàn)有三只大雁用翅膀護衛(wèi)著一個幼兒,于是積公就把他抱回寺中收養(yǎng)起來。過去天門城里,有雁叫關、古雁橋等名勝古跡,都是附會這一傳說的。
這所寺院是東漢古剎。當年這里古木參天,后院篁粗如臂?!八拿婧苫ㄈ媪?,碧水環(huán)合,環(huán)境幽雅。進山門,有大路橫穿湖心直達正殿,路中有大石橋一座,橋上置閣,名曰“浮香”。大雄寶殿為單層重檐式建筑矗立覆釜洲頂,高大軒敞,雄偉壯觀。側后則猶如群星拱衛(wèi)分布著殿堂廡庖,亭榭樓閣,疏密得體,錯落有致。
古剎里多了這個幼兒,大小和尚奔走相告。隨后,積公為給他起名,以《易》占卜,得《蹇》之《漸》,卦辭曰:“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庇谑前簇栽~給他定姓為陸,取名為羽,以鴻漸為字。
陸羽生于公元733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這一年干支為癸酉,所以其家鄉(xiāng)有陸羽屬雞的傳說。據民國初年人稱“西江逋叟”那位老人說,陸羽可能生于八月十五中秋夜,由于沒有足夠證據,一般不作為依據,至于他一生的經歷,倒是有史可查的。大約從他九歲放牛、學寫文章時就有記載了。他自幼好學,為積公煮茗,做雜務,因不愿意皈依佛門,備受勞役折磨。十一歲時逃出寺院,去學演戲,他詼諧善變,扮演“假官”角色很受歡迎,而且還會編寫劇本,他一走向社會,就顯示了出眾的才華。
746年,河南尹李齊物被貶到竟陵當太守,縣令要陸羽那個戲班演戲,為太守洗塵。太守看了陸羽表演的“參軍戲”后,很賞識他,于是召見他,親自贈給他一些詩書,并介紹他去天門西北火門山鄒夫子處就學。讀書之余,他也為鄒夫子煮茗烹茶。
753年,他二十歲時,又碰上禮部員外郎崔國輔被貶為竟陵司馬,陸羽同崔國輔交游三年。
754年春天,陸羽拜別崔公,出游河南義陽和巴山峽川。在清明前夕,陸羽趕到了義陽郡(今河南信陽)。隨后,到了巴山,采制品嘗了“巴東真香茗”。在此,又耳聞了蜀地彭州、綿州、蜀州、雅州、瀘州、漢州、眉州的茶葉生產情況。然后,轉道宜昌品嘗了峽州茶和蛤蟆泉水。
755年夏,陸羽回到竟陵。后在距離竟陵縣城六十里的古驛道——晴灘驛松石湖旁的東岡村定居,整理出游所得,深入研討茶學,并開始醞釀寫一部關于茶的專著。
756年,由于安史之亂,關中難民蜂擁南下,他始賦《四悲詩》一首,并隨秦人過江。此后,陸羽遍歷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各地,考察、搜集了不少采制茶葉的資料。
60年,他游抵湖州,先與僧皎然同住杼山妙喜寺,結成“緇素忘年之交”。不久,他移居苕溪草堂,潛心著述。其間,他結識了靈澈、李治、孟郊、張志和、劉長卿等名僧高士。
765年,陸羽根據三十二州、郡的實地考察資料和多年研究所得,寫成世界上第一部《茶經》初稿。
769年,他到紹興采過“越江茶”,并在紹興督制茶葉,這時已有青年茶工向他學習品茶。
775年,陸羽根據曾為湖州刺史顏真卿編纂《韻海鏡源》時所掌握的大量資料,對《茶經》原稿進行了一次大的修改,尤其對初稿中的“七之事”作了增訂,至此,《茶經》遂成定稿。此后三年,又著《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南北人物志》十卷、《警年》十卷。
777年,在桂子飄香的八月,陸羽同友人送顏真卿離任返京后,又云游四方。其間,游婺州東陽,拜訪縣令戴叔倫,戴作《敬酬陸羽山人》二首相贈。冬返湖州。
778年,陸羽遷居無錫,結識權德輿。暢游惠山,作《游惠山寺記》。
780年,陸羽在皎然支持下,《茶經》付梓。是年游太湖,訪李冶(又名李季蘭),李有《湖上臥病喜陸鴻漸至》相贈,傳為佳話。
781年,陸羽在各方面更加成熟,名聞朝野,唐德宗賞識其才,詔拜他為“太子文學”,他不就職;不久,又改任為“太常寺太祝”,復不從命。所以陸羽一生沒有做過官,也沒有結婚。
783年,陸羽移居上饒。在城北二里,建宅筑亭,鑿泉引水,環(huán)居植茶栽竹種花。幾經經營,新居于興元元年(公元784年)落成,后人稱其宅為鴻漸宅。稱其泉為上饒陸羽泉。
785年,同時代詩人孟郊與陸羽在上饒相會,有《題陸鴻漸上饒新開山舍》詩,以示對新居的祝賀。并竭力贊揚其環(huán)境幽美。
786年,陸羽應領洪州御史肖瑜之邀,寓住洪州玉之觀。次年編成《陸羽移居洪州玉之觀詩》一輯,開篇以肖瑜《喜陸太祝移居洪州玉芝觀詩》頷首,權德輿為之序。惜詩集早佚。
789年,應嶺南節(jié)度使李復之邀,由洪州去廣州,結識判官周愿,共佐李復。在其幕府居東,遂號東園子,人稱東園先生。次年辭歸洪州,仍居洪州玉芝觀。
792年,陸羽由洪州返湖州青塘別業(yè)。閉門著書。此后三年著有《吳興歷官記》三卷,《湖州刺史記》一卷。
794年,陸羽又移居蘇州,在虎丘山北結廬(后世稱“陸羽樓”),鑿一巖井(后世稱陸羽巖井,今簡稱陸羽井),引水種茶。著《泉品》一卷。
799年,陸羽年近古稀,他懷念湖州,又回到湖州青塘門外青塘別業(yè)。在這里愉快地度過了晚年,于公元804年辭世,終年7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