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茶作為客家人從中原向南方遷徙中留下的寶貴財富,被譽為“中國茶文化的活化石之一。盛行于廣東省梅州市、汕尾市和揭陽市以及桂、湘西部分地區(qū),是舊時隆重而又經(jīng)濟地接待客人的方式之一。
它的制作方法是:首先將茶葉放進牙缽(一種特制的內(nèi)壁有鋸齒紋的陶器),濕潤后用石榴木或荔枝木等硬木做成約3尺長的擂槌 (木杵)來回攪拌搗碎,接著將熟花生米、芝麻、九層塔(也叫金不換)等陸續(xù)投入牙缽擂成漿糊狀,放進適量的食鹽,將煮沸的開水沖入即成, 故又謂之擂茶。然后主人將炒米等大把大把地放入盛著咸茶的碗里,熱氣騰騰地端到客人面前。大家團團圍坐在客廳中,邊飲邊嚼, 邊扯家常,或談見聞時事,主人則不時添上咸茶、炒米等進行勸飲,眾樂陶陶,別有一番情趣。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返回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