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普洱茶資料書
一、大益
普洱茶龍頭老大,中國首屈一指的現(xiàn)代化大型茶業(yè)集團。在勐海茶廠(創(chuàng)立于1940年)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從國有體系到改制民營,從傳統(tǒng)工廠到現(xiàn)代企業(yè),贏得眾多榮譽和獎項,出品打造了很多收藏流通的標桿茶和傳奇茶品,多數(shù)品種具有較強的流通變現(xiàn)能力,在全國范圍內擁有龐大的受眾。
二、中茶
新中國第一批國有專業(yè)公司,中華老字號,全品類茶葉企業(yè)。歷史上有光輝也有暗淡,近些年產品都是有一個很明確的目標——重續(xù)輝煌,一直在復刻,突破性不強。
三、下關
前身是國營茶廠血統(tǒng),云南省著名商標和名牌產品,農業(yè)產業(yè)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yè),主做下關茶,以沱茶出名,制茶經驗豐富,拼配發(fā)酵技術成熟,毛茶藏量大,歷年出了很多經典茶品。品類繁多,延續(xù)性強,品質過關,價格親民,主要的消耗類品牌,量大價低,外圍市場認可度高,市場流通價值低,直播行業(yè)的興起,下關茶也在水漲船高。
2. 普洱茶知識大全書籍
《普洱茶》鄧時海 《普洱茶續(xù)》鄧時?! 对颇掀斩琛分芗t杰 《云南普洱茶人譜》王美津 《漫話普洱茶》鄒家駒 《漫話普洱茶—金鐵馬大葉茶》鄒家駒 《經典普洱》石昆牧 《普洱茶尋源1》葉羽晴川 《普洱茶尋源2》葉羽晴川 《品味普洱》廖義榮 《深邃的七子世界》陳智同 《普洱茶文化之旅-臨滄篇》王美津 《普洱茶文化百科》蔣文中張明春 《悠悠普洱茶》 《茶馬古道親歷記》宣紹武 《普洱茶品鑒》 《古道蒼茫》鐘穎劉琨 《天下普洱》李炎楊澤軍 《普洱茶》池宗憲 《普洱茶》木霽弘 《普洱茶古茶山覽勝》李師程 《茶馬古道》 《普洱茶源》 《普洱茶文化大觀》這些都是的。
3. 普洱茶相關書籍
1、普洱茶歷史來源以及發(fā)展:
周朝: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云南種茶先民濮人就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邦崴過渡型古茶樹是古代濮人栽培馴化茶樹遺留下來的活化石。
唐朝:歷史文獻中記載最早種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綽,在其所著《蠻書》卷七中云“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睋?jù)考證銀生城的茶應該是云南大葉茶種,也就是普洱茶種。
歷史記載說明,早在1100多年前,屬南詔“銀生城界諸山”的思普區(qū)境內,已盛產茶葉。
宋元:宋朝李石在他的《續(xù)博物志》一書也記載了:“茶出銀生諸山,采無時,雜菽姜烹而飲之?!睆牟栉幕瘹v史的認知,茶興于唐朝而盛于宋朝。元朝時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來寫成漢字,就成了“普耳”(當時“耳”無三點水)。普洱一詞首見于此。
明清:明代萬歷年間謝肇淛在其著《滇略》中,提到“普茶”(即普洱茶)這個詞,該書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這是“普茶”一詞首次見諸文字。明代李時珍著《本草綱目》中亦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的記載。
清朝阮?!镀斩栌洝罚骸捌斩艑巽y生府。則西蕃之用普洱,已自唐時。”清道光《普洱府志》“六茶山遺器”載,在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普洱府境內就已種茶。
2、普洱茶主要產地:普洱茶主要產于云南省的西雙版納、臨滄、普洱等地區(qū)。
3、普洱茶流行原因:普洱茶講究沖泡技巧和品飲藝術,其飲用方法豐富,既可清飲,也可混飲。普洱茶茶湯橙黃濃厚,香氣高銳持久,香型獨特,滋味濃醇,經久耐泡。
擴展資料
普洱茶的挑選方法:
1、觀察茶葉的形狀。葉片完整的茶餅比較好。較粗壯的葉片是老葉,較細的是嫩葉。條索是指茶葉好像繩索一樣的外形。茶葉被搓成一條,比較緊實。茶葉完整時,可以看到整片葉子的脈絡,碎的茶葉,質量較次。
4. 普洱茶大全書
贊美"普洱茶"的詩句有:
1.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納蘭性德《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
2.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 —— 蘇軾《望江南·超然臺作》
3.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 杜耒《寒夜》
4.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 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5.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 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
1、《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
納蘭性德(清代)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2、《望江南·超然臺作》
蘇軾(宋代)翻譯鑒賞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3、《寒夜》
宋代:杜耒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4、《臨安春雨初霽》
陸游(宋代)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5、《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
蘇軾(宋代)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6、普洱茶:讀音(pǔ ěr chá),是以云南省一定區(qū)域內的云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過后發(fā)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緊壓茶。外形色澤褐紅,內質湯色紅濃明亮,香氣獨特陳香,滋味醇厚回甘,葉底褐紅。云南省標準計量局于2003年3月公布了普洱茶的定義:“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區(qū)域內的云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過后發(fā)酵加工而成的散茶和緊壓茶。”
5. 介紹講解普洱茶的書
很好。書壺茶莊創(chuàng)建于公元2008年,位于普洱茶之鄉(xiāng)——云南。專營普洱茶生意。茶莊所銷售的普洱茶收購于普洱茶原產地,均為高品質茶葉。
現(xiàn)在,為了弘揚普洱茶茶文化,書壺茶莊積極宣傳有關普洱茶的各種相關歷史和知識。愿和山區(qū)所有有志之士,以發(fā)展普洱茶為契機,為社會發(fā)展建設貢獻力量。
6. 關于普洱茶的資料
陳年普洱生茶飲用需要遵循古法先蒸軟后涼干放入陶缸,待去其雜氣異味,蘊茶回韻生香;或用鐵器、陶器等碗碟狀器皿經明火烘焙,待陳(老)茶升溫至能發(fā)散雜氣異味后,稍冷卻使其回韻生香才能置入各式喜愛的原礦料沿用古法制造的茶器泡飲。
普洱茶蒸軟后,很容易就搓開了,這樣就能使茶葉形保持完整,同時也能控制投茶量。有茶友說,蒸了后,香氣會散,并且要充分晾干,不然容易霉。茶葉蒸后,攤開放涼后茶葉基本上就還原到脆的狀態(tài),沒有感覺到潮。
存儲方式
1、必須在干倉陳化。干倉不會發(fā)霉,轉化較為緩慢,但能保持普洱茶的真性。干倉指茶葉在濕度、溫度適中、通風透氣的環(huán)境中后發(fā)酵存放;濕倉是指茶商,把茶葉放在通風不暢、濕度較高的環(huán)境加速陳化,在市場上當老茶高價售出謀取利潤。
2、溫度不可驟然變化。倉內溫度如果過高,溫差變化太突然,將會影響茶湯水性給予口感的活潑性。
3、避免雜味感染。茶葉是最會吸收雜氣異味,灑一把干燥茶葉,會吸清空氣中的異味,應力求貯放環(huán)境清潔無雜味。
4、避免日曬風吹。在陽光下,酚類物質,葉綠素更容易氧化,從而使茶葉變色,變質。升高的溫度亦會使茶葉加速發(fā)酵變酸??諝馍?,流通的空氣有較多的氧份,有利于茶葉中微生物的繁衍,因而可加速茶葉變化,但不能將茶掛置在風口,否則茶氣會被吹走、茶味吹散,飲用起來便淡然無味。
5、利用竹箬包裝。這種傳統(tǒng)包裝的質料和方式,有助于普洱茶于后發(fā)酵時,過濾雜味以確保清純的功效。
7. 普洱茶鑒賞手冊
如何品鑒普洱茶的好壞?普洱茶品質的鑒定主要是依靠人的視覺、嗅覺、味覺、觸覺來綜合分析判斷的,下面就從外形和內質這兩方面來介紹如何品鑒普洱茶的好壞。
一、 外形(干評)鑒別的外形因子包括:條索、整度、色澤和凈度4項。
1、條索:條索是指各種成品茶所用茶青的大小、長短、粗細程度。通過看茶葉條索的外形,可以初步判斷制茶鮮葉的嫩度和制茶水平的高低。
2、整度:是指茶樣中茶葉個體條索的大小、長短、粗細的均勻程度和完整程度。
3、色澤:主要是指茶葉本身的顏色和光澤亮度。
4、凈度:是指茶葉中茶類夾雜物如茶梗、茶渣等和非茶類夾雜物如辣椒皮、干草、泥土、頭發(fā)、編織袋等等。
大抵來說,好的普洱茶外形條索清晰、肥壯、整齊、緊結,無非茶雜物,色澤褐紅(俗稱豬肝色)或棕褐,油潤有光澤;緊壓茶(餅茶、磚茶、沱茶、瓜茶等)外形勻整端正,棱角整齊,模紋清晰,不起層掉面,松緊適度。如果聞起來有霉味或者其他異味,表面看上去模糊灰暗、有霉斑的普洱茶就是劣質茶葉。
二、內質鑒別(濕評):內質因子分為湯色、湯感、滋味、葉底和香氣5項。
1、湯色:即茶湯的顏色和亮度。普洱茶的湯色淡黃、黃綠、紅濃、紅褐、杏黃;湯色又剔透明亮的茶葉就算品質較好的普洱茶。
2、湯感主要是澀(生津)、滑(順滑)、化(苦味停留時間短而甘甜)、利(通常說的鎖喉)、潤(通常說的解渴)等幾個方面。一款好的普洱茶,其湯感要滑順,甘甜?;樖侵覆枞~鮮活稠滑,茶湯在嘴里有手摸絲綢的感覺;回甘是指茶湯入口以后回甜的感覺(吃了橄欖后再喝水的感覺)。
3、滋味:滋味包括酸、甜、苦、咸四味。通常甜味、苦味令人愉悅就屬正常。酸味、咸味屬于特例茶味,主要是地方風俗產生的。
4、葉底:沖泡多次以后的茶葉就是這里說的茶底??慈~底主要是看老嫩、勻雜、整度、色澤的亮暗和葉片的展開程度。色澤飽滿一致,揉捻有韌性,葉片張開較為完整的就算作好茶。
5、香氣:嗅香氣主要是聞香氣中有沒有雜味、霉味、香氣的濃淡和香氣持久的長短。普洱茶主要看香氣的純度,區(qū)別霉味與陳香味。霉味是一種變質的味道,使人不愉快。陳香味是普洱茶在后發(fā)酵過程中,多種化學成分在微生物和酶的作用下,形成的新物質產生的一種綜合香氣。有的似桂香、棗香、蘭香 、樟香等,總之是令人愉快的香氣。如有霉味、辣味、火烤味、悶味或其它異味者則為劣質普洱茶。
8. 普洱茶書籍
關于普洱茶的書籍,推薦看看業(yè)內工具書級別的書@石昆牧
老師的普洱茶專著。
石昆牧老師自1999年入行普洱茶,出版三本普洱茶專著《經典普洱》、《經典普洱名詞釋義》和《迷上普洱》,三本書從普洱茶歷史、普洱茶產地、工藝、沖泡品鑒以及存儲都有詳盡的解讀分享。
9. 普洱藏茶書籍
唐陸羽《茶經》三卷
陸羽《茶經》于758年前后寫成,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分三節(jié):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中卷:四之器;下卷分六節(jié):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
唐張又新《煎茶水記》
張又新于公元825年前后著《煎茶水記》一卷,書中指出茶湯品質高低與泡水有關系;山水、江水、河水、井水的性質不同,是會影響茶湯的色香味的。古人對煎茶用水很講究,品水評第。
唐溫庭筠《采茶錄》
溫庭筠于860年前后著《采茶錄》一卷,《通志藝文略》作三卷,其他各書都作一卷。俟后即不見記載,大概失于北宋時期?!墩f郛》和《古今圖書集成》雖有《采茶錄》,但僅存辨、嗜、易、苦、致5類6則,都是記事,共計不足400字。
唐蘇廙《十六湯品》
《十六湯品》與現(xiàn)在茶湯審評技術有關。這卷書首先是陶谷的《清異錄》所引,并說蘇廙的《仙芽傳第九卷》載作《湯十六法》,大概是從《清異錄》抽出和一書的?!端膸烊珪婺俊奉}作《湯品》。萬國鼎假定寫于900年前后。
宋葉清臣《述煮茶小品》
葉清臣于1040年編《述煮茶小品》,這只是一篇510字的短文。
宋蔡襄《茶錄》
《茶錄》成于皇祐(1049—53年)中,至治平元年(1064年)刻石。全書700多字,分上下兩篇。上篇論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候湯、熁盞、點茶10條,論茶湯品質和烹飲方法,下篇論器,分茶焙、茶籠、砧椎、茶鈐、茶碾、茶羅、茶盞、茶匙、湯瓶9條,論烹茶所用器具。
宋宋子安《東溪試茶錄》
該書于1064年前后寫成,全書約3000多字,分緒論和8個題目。前5,分總敘焙名、北苑、壑源、佛嶺、沙溪;后3,分茶名、采茶、茶病。
宋沈括《本朝茶法》
《本朝茶法》茶約1100多字,記述宋代茶稅和茶專賣事。
宋黃儒《品茶要錄》
黃儒于1057年前后寫成《品茶要錄》一卷,全書約1900字,前敘后記。其中分采造過時、白合盜葉、入雜,蒸不熟、過熟、焦釜、壓黃、漬膏、傷焙、辨壑源沙溪等10節(jié),論述茶葉品質優(yōu)劣。
宋趙佶《大觀茶論》
趙佶即宋徽宗,在大觀年間(1107-1110),編成《茶論》?!墩f郛》刻本改稱《大觀茶論》。全書僅2800多字。無所不有。首緒言,次分地產、天時,采擇、蒸壓、制造、鑒辨、白茶、羅碾、盞、筅、瓶、杓、水、點、味、色、香、藏焙、品名、外焙等20目。
宋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
熊蕃,建陽人,宣和年間,北苑貢茶極盛,熊蕃親見當時情況,遂寫此書。《貢茶錄》只列各種貢茶的名稱,沒有形制,蕃子克乃繪圖附入,共有38圖。并將其父親所作《御苑采茶歌》10首附在篇末。
宋唐庚《斗茶記》
這篇短文400字,政和二年(1112年)和友人烹茶評比,寫成這篇記。
宋趙汝礪《北苑別錄》
該書是趙汝礪在淳熙十三年(1186年)做福建路轉運司主管帳司的時候,為補充能蕃《宣和北苑貢茶錄》的不足而寫的。全書正文2800多字。舊注約700字,汪斷壕增注2000多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