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朝時期的主要壺藝家:?
金沙寺僧、供春、董翰、趙梁、元暢、時朋、李茂林、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歐正春、邵文金、邵文銀、邵蓋、蔣伯?。
陳用卿、陳信卿、閔魯生、陳仲美、陳光甫、沈君用、周后、邵二孫、陳俊卿、周季山、陳和之、陳挺生、承云從、沈君盛、沈子澈、陳辰、徐令音、項真、陳六如、陳正明、邵亨裕、惠孟臣、徐次京、鄭寧候。
(二)?清代主要壺藝家:?
陳鳴遠、許晉候、陳隱龍、項圣思、陳漢文、徐飛龍、華風翔、蔡乾元、惠逸公、錦春、邵元祥、彭君實、蔣志雯、史萬全、史繼長、邵蘭孫、周候祥、楊友蘭。
楊繼元、王南林、邵德罄、邵玉亭、邵基祖、楊懷仁、陳文居、陳文柏、葛子厚、潘虔榮、于廷、潘大和、楊季初、張懷仁、陳滋偉、陳殷尚、邵裕亭、范章恩。
邵旭茂、邵友蘭、邵友廷、潘緘雄、陳曼生、楊彭年、楊葆年、楊風年、邵二泉、邵恒昌、錢弘文、徐溫庭、蔣良玉、楊履曾、陳綬馥、薛懷、邵景南、陳壽福。
蔣德休、吳月亭、陳覲候、朱石梅、陳蔭千、瞿應紹、鄧奎、申錫、邵大亨、邵形龍、何心舟、梅調鼎、華禎祥、華君德、許升候、潘沂寶、邵正來、潘仕成。
史維高、魏孟民、王元美、吳芷來、陳用鄉(xiāng)、胡耀庭、邵柏原、路袞補、陳文敘、蕉雪子、吳阿昆、周永福、于子良、馮彩霞、黃玉麟、余生、趙松亭、金士恒、吳阿根。
蔣裕泰、陳光明、程壽珍、陳懋生、潘志茂、王東石、王勝長、邵俊根、邵赦大、邵友廷、邵湘甫、邵云甫、沈瑞田、陳伯亭、陳研卿、盧蘭芳、邵維新、俞國良、邵云如、韓泰、江案清、蔣萬豐、王玉林、范鼎甫。
(三)?民國時期的壺藝家:?
李寶珍、吳虎根、楊蓮生、蔣燕亭、范大生、程金壽、光裕、馮桂林、汪寶根、陳少亭、王玉仙、吳純耿、沈孝鹿、邵陸大、范勤芬、劉福兆、江祖臣、金阿壽、汪生義、范臣甫、裴石民、顧景舟。
(四)?當代著名壺藝家:?
王寅春、王石耕、丁洪順、王福君、王振國、王生娣、王秀芝、毛國強、葉惠毓、許燕春、劉惠大、劉風英、劉建平、呂堯臣、朱復、任淦庭、朱可心、汪寅仙、沈遽華、沈漢生、李昌鴻、李碧芳、李美金、李正華、李慧芳、束風英、吳云根。
吳亞亦、吳群祥、吳鳴、陳珍慶、陳福淵、陳鋼、陳國良、陳進海、陸巧英、?陸文霞、何道洪、何挺初、邵新和、張紅華、張鎖坤、張守智、房玉蘭、范永良。
范若君、范其華、范早大、周桂珍、周尊嚴、周定芳、季益順、施福生、施小馬、?施秀春、趙洪生、胡永成、咸仲英、高海庚、高洪英、高建芳、高振宇。
凌錫茍、夏俊偉、顧紹培、顧惠君、徐漢棠、徐達明、徐建國、徐維明、徐元明、徐雪娟、?徐瑞平、曹婉芬、曹亞麟、謝曼倫、蔣蓉、蔣小彥、儲立文、潭泉海、潘持平、潘春芳、鮑志強、鮑仲梅。
并無姓許的紫砂名家。
拓展資料:
紫砂壺是中國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藝品,其制作始于明朝正德年間,制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chǎn)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zhèn)。紫砂壺在拍賣市場行情看漲,是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名家大師的作品往往一壺難求,正所謂“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
制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chǎn)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zhèn)又名宜興紫砂壺。據(jù)說紫砂壺的創(chuàng)始人是中國明朝的供春。因為有了藝術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紫砂壺才這樣珍貴,令人回味無窮。更加上紫砂壺泡茶的好處、和茶禪一味的文化,這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貴不俗的雅韻。
紫砂壺起源
創(chuàng)始人
通常的說法,紫砂壺的創(chuàng)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時的(供春)?!坝鄰淖嫒x書南山,攜一童子名供春,見土人以泥為缸,即澄其泥以為壺,極古秀可愛,所謂供春壺也?!保▍敲范Γ骸蛾柫w瓷壺賦?序》) 供春壺,當時人稱贊“栗色暗暗,如古今鐵,敦龐周正?!倍潭?2個字,令人如見其壺。可惜供春壺已不得見。當代宜興紫砂大師顧景舟先生的一件仿品,價格也在60萬港幣左右,足見供春壺的藝術價值多么珍貴。供春傳時大彬。二人與時大彬的弟子徐友泉,李仲芳并稱為萬歷以后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時大彬的紫砂壺風格高雅脫俗,造型流暢靈活,雖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獨運,樸雅堅致,妙不可思。他的高足徐友泉晚年自嘆:“吾之精,終不及時(時大彬)之粗也。”徐友泉,手工精細,擅長將古代青銅器的形制做成紫砂壺,古拙莊重,質樸渾厚。傳說,徐友泉幼年拜時大彬為師學藝,懇求老師為他捏一頭泥牛,時不允。此時一真牛從屋外經(jīng)過,徐急中生智搶過一把泥料,跑到屋外,對著真牛捏了起來,時大加贊賞,認為他很有才華,于是欣然授其全部絕活,后來果然自成一家。以上四人為第一期時代的紫砂壺大師。?
后期紫砂大師
第二期紫砂壺大師為清初人陳鳴遠、惠孟臣。陳鳴遠以生活中常見的
栗子、核桃、花生、菱角、慈菇、荸薺、荷花、青蛙等的造型入壺,工藝精雕細鏤,善于堆花積泥,使紫砂壺的造型更加生動、形象、活潑,使傳統(tǒng)的紫砂壺變成了有生命力的雕塑藝術品,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同時,他還發(fā)明在壺底書款,壺蓋內蓋印的形式,到清代形成固定的工藝程序,對紫砂壺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由于陳鳴遠的作品出神入化,名震一時,故仿品、贗品大量出現(xiàn)。顧景舟先生說,從少年習藝,直至暮年,半個多世紀中他也只見到幾件真品,收藏家要特別小心以防走眼。明末天啟、崇禎年間的惠孟臣,長于制作小壺,以小勝大。孟臣壺以竹刀劃款,以器蓋內有“永林”篆書小印者為精品。第三期紫砂壺大師是清代中葉嘉慶、道光年間的陳鴻壽和楊彭年。陳鴻壽,是清代中期的著名書畫家、篆刻家。藝術主張創(chuàng)新,他倡導“詩文書畫,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須要見“天趣”。他把這一藝術主張,付諸紫砂陶藝。第一大貢獻,是把詩文書畫與紫砂壺陶藝結合起來,在壺上用竹刀題寫詩文,雕刻繪畫。第二大貢獻,他憑著天賦,隨心所欲地即興設計了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壺,為紫砂壺創(chuàng)新帶來了勃勃生機。他與楊彭年的合作,堪稱典范。值得一提的是嘉道年間的邵大亨,他為陳鳴遠以后的一代高手,其它如邵友蘭、邵友廷、蔣德休、黃玉麟、程壽珍諸人,則一代不如一代。更多的是因循守舊,很少創(chuàng)新,制作工藝也日漸草率荒疏。
近代的紫砂大師,首推顧景舟老先生,顧老潛心紫砂陶藝六十余年,爐火純青,登峰造極,名傳遐邇。建國后七老藝人:顧景舟、任淦庭、吳云根、朱可心、裴石民、王寅春、蔣蓉。
當代紫砂大師
當代紫砂代表人物:徐秀棠、徐漢棠、鮑志強、高海庚、何道洪、汪寅仙、呂堯臣、周桂珍、李昌鴻、顧紹培等也各自身懷絕技,制作與設計皆各有專長,皆為一時俊才。
紫砂名家
黃玉麟、程壽珍、汪寶根、范大生、汪寶洲、嚴光芝、葛寶林、戈根大、彭再生、秦根林、諸葛伯勛、沈孝鹿、鮑六芝、邵全章、陳少亭、胡耀庭、李寶珍、陳經(jīng)耕、范錦甫、談堯坤、耿春福、范澤林、邵寶琴、范建軍、倪順生、凌錫茍、顧治培、高麗君、高建芳、儲集泉、程輝、惠祥云。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紫砂壺
有。許龍文(約1701――1755),荊溪人。
以下是名家目錄:
1、金沙寺僧(約1506――1566),江蘇宜興東南金沙寺之僧人,名逸。
2、 供春(約1506――1566),制壺鼻祖。
3、 董翰(約活動于1567――1619),字后溪。始制菱花式壺。
4、 趙梁(約活動于1567――1619),所制多提梁式壺。
5、 無暢(約活動于1567――1619),又作無錫、袁錫。
5、李茂林(約活動于1567――1619),字養(yǎng)心。善制小圓式壺,上有銖書記號。
6 、時朋(約活動于1567――1620),時大彬之父。時朋與趙梁、董翰、元暢同為四名家。
7 。時大彬(約活動于1580――1650),時朋之子,號少山。
8、 李仲芳(約1580――1650),李茂林子,為時大彬門下第一高足。
9、 徐友泉(約1578――1644),名士蘅。
10、 毆正春(約1578――1644),時大彬弟子。
11、 邵文金(約1580――1646),又名亨祥,時大彬弟子。仿漢方式方壺獨絕。
12、邵文銀(約1590――1648),又名亨裕,時大彬弟子。制作文雅精巧,具有大彬的風格。
13、蔣伯(約1600――1644),名時英,時大彬弟子,.
14、陳信卿(約1600――1644),善仿時大彬、李仲芳的作品。
15、 陳光甫(約1619――1654),仿供春、大彬壺。
16、 陳俊卿(約1621――1661),時大彬弟子。
17、沈君盛(約1620――1654),善仿徐友泉壺,為時大彬再傳弟子。
18、 陳子畦(約1625――1690),善制徐友泉壺式,有人說他是陳鳴遠的父親。
19、邵蓋(約1580――1638),制壺工巧,與時大彬同時而自樹規(guī)模。其篆章字法與邵亨裕、亨 ? 祥風格相同,當時有“邵家壺”之稱。
20、周后溪(約1581――1639)
21、 邵二蓀(約1580――1639)
22、 陳用卿(約1620――1661)
23、 陳正明(約1596――1661),制器極精雅。署款有“壬戌秋日陳正明制”。
24、 閔魯生(約1620――1654)
25、陳仲美(約1621――1655)
26、 沈君用(約1610――1666),名士良,又名多梳。
27、 徐令音(約1621――1667),相傳為徐友泉之子,也稱小徐。
28、陳辰(約1620――1660),字共之。制壺人中的書法家。
29、陳和之(約1621――1654)
30、 陳挺生(約1620――1661)
31、周季山(約1615――1662)。
32、沈子澈(約1610――1666),桐鄉(xiāng)縣人。與時大彬齊名。
33、 徐次京(約1620――1671)
34、 陳鳴遠(約1651――1722),字鳴遠,號鶴峰,一號石霞山人,又號壺隱。款式書法比徐友 ? 泉、沈子澈還好,有晉唐風格。
35、 王友蘭,生卒年不詳??滴跛哪辏?665),曾制蘇州拙政園茗壺。
36、 金世衡(約1683――1783),“世衡”一作“士衡”,荊溪人。
37、 ?鄭寧侯(約1698――1766),善摹古器,書法亦工。
38、 惠逸公(約1766――1831),與惠孟臣相提并論,世稱“二惠”。
39、 華鳳翔(約1683――1783),善仿古器,以彩釉漢方壺較多。
40、 陳漢文、陳陰乾、陳覲侯(約1702――1765年),荊溪人,所制古器極精雅。傳器中壺少而古器多。?
41、許龍文(約1701――1755),荊溪人。
42、 范章恩(約生于1740),字迪恩。題名書法似米芾。
43、潘大和(約1761――1820)
44、 葛子厚(約1760――1850)
45、 楊彭年(約1772――1854),字二泉。制壺則用時大彬捏造法。
46、楊寶年、楊鳳年(約1773――1861),前者為楊彭年胞弟,又作葆年,字公壽。后者為彭年胞妹,字玉禽,擅制竹段壺,人稱“楊氏竹段壺”。
47、 吳月亭(約1812――1864),字竹溪,為楊彭年后輩,善雕刻。
48、馮彩霞(約1790――1861),女,宜興人。
49、 邵景南(約1790――1864),號留佩主人。
50、 申錫(約1821――1891),字子貽。
51、俞國良(約1835――1895),錫山人。
52、 王東石(約1831――1908)
53、 邵大赦(約1831――1874),亦作赦大。乃紫砂陶手,有“邵赦作壺,流水有音”之說。
54、 邵大亨(約1831――1874),宜興上岸里人‘
55、 何心舟(約1829――1897)
56、黃玉麟(1827――1889),祖籍丹陽,寓居宜興。
57、 程壽珍(1858-1939年),又名陳壽珍,號冰心道人,曾以名作“掇球壺”而獲1951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
58、程盤根, 程壽珍之子。
59、蔣德林,蜀山人,字萬全。
60、 任淦庭(1888――1968),常用筆名缶碩,又名大聾,酷愛書畫。是紫砂雕刻史上一位承上啟下的人。
61、 吳云根(1892――1969),原名芝榮。
62、 王寅春(約1879――1977),宜興上袁人。
63.裴石民(1910――1979),又名德民,有“陳鳴遠第二”之稱。
64、邵全章(1910――1989),中年居浙江長興,為邵大亨之后裔。
65、 朱可心(1904――1986),原名開長、凱長。
66、蔣蓉(1919- 2008),別號林鳳,江蘇省宜興市川埠潛洛人。1995年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成為中國紫砂工藝史上第一位女工藝美術大師。
67、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別稱: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自號壺叟、老萍。宜興紫砂名藝人,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一)明朝時期的主要壺藝家:?
金沙寺僧、供春、董翰、趙梁、元暢、時朋、李茂林、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歐正春、邵文金、邵文銀、邵蓋、蔣伯?。
陳用卿、陳信卿、閔魯生、陳仲美、陳光甫、沈君用、周后、邵二孫、陳俊卿、周季山、陳和之、陳挺生、承云從、沈君盛、沈子澈、陳辰、徐令音、項真、陳六如、陳正明、邵亨裕、惠孟臣、徐次京、鄭寧候。
(二)?清代主要壺藝家:?
陳鳴遠、許晉候、陳隱龍、項圣思、陳漢文、徐飛龍、華風翔、蔡乾元、惠逸公、錦春、邵元祥、彭君實、蔣志雯、史萬全、史繼長、邵蘭孫、周候祥、楊友蘭。
楊繼元、王南林、邵德罄、邵玉亭、邵基祖、楊懷仁、陳文居、陳文柏、葛子厚、潘虔榮、于廷、潘大和、楊季初、張懷仁、陳滋偉、陳殷尚、邵裕亭、范章恩。
邵旭茂、邵友蘭、邵友廷、潘緘雄、陳曼生、楊彭年、楊葆年、楊風年、邵二泉、邵恒昌、錢弘文、徐溫庭、蔣良玉、楊履曾、陳綬馥、薛懷、邵景南、陳壽福。
蔣德休、吳月亭、陳覲候、朱石梅、陳蔭千、瞿應紹、鄧奎、申錫、邵大亨、邵形龍、何心舟、梅調鼎、華禎祥、華君德、許升候、潘沂寶、邵正來、潘仕成。
史維高、魏孟民、王元美、吳芷來、陳用鄉(xiāng)、胡耀庭、邵柏原、路袞補、陳文敘、蕉雪子、吳阿昆、周永福、于子良、馮彩霞、黃玉麟、余生、趙松亭、金士恒、吳阿根。
蔣裕泰、陳光明、程壽珍、陳懋生、潘志茂、王東石、王勝長、邵俊根、邵赦大、邵友廷、邵湘甫、邵云甫、沈瑞田、陳伯亭、陳研卿、盧蘭芳、邵維新、俞國良、邵云如、韓泰、江案清、蔣萬豐、王玉林、范鼎甫。
(三)?民國時期的壺藝家:?
李寶珍、吳虎根、楊蓮生、蔣燕亭、范大生、程金壽、光裕、馮桂林、汪寶根、陳少亭、王玉仙、吳純耿、沈孝鹿、邵陸大、范勤芬、劉福兆、江祖臣、金阿壽、汪生義、范臣甫、裴石民、顧景舟。
(四)?當代著名壺藝家:?
王寅春、王石耕、丁洪順、王福君、王振國、王生娣、王秀芝、毛國強、葉惠毓、許燕春、劉惠大、劉風英、劉建平、呂堯臣、朱復、任淦庭、朱可心、汪寅仙、沈遽華、沈漢生、李昌鴻、李碧芳、李美金、李正華、李慧芳、束風英、吳云根。
吳亞亦、吳群祥、吳鳴、陳珍慶、陳福淵、陳鋼、陳國良、陳進海、陸巧英、?陸文霞、何道洪、何挺初、邵新和、張紅華、張鎖坤、張守智、房玉蘭、范永良。
范若君、范其華、范早大、周桂珍、周尊嚴、周定芳、季益順、施福生、施小馬、?施秀春、趙洪生、胡永成、咸仲英、高海庚、高洪英、高建芳、高振宇。
凌錫茍、夏俊偉、顧紹培、顧惠君、徐漢棠、徐達明、徐建國、徐維明、徐元明、徐雪娟、?徐瑞平、曹婉芬、曹亞麟、謝曼倫、蔣蓉、蔣小彥、儲立文、潭泉海、潘持平、潘春芳、鮑志強、鮑仲梅。
擴展資料:
材質特點:
紫砂陶所用的原料,包括紫泥、綠泥及紅泥三種,統(tǒng)稱紫砂泥。紫泥是甲泥礦層的一個夾層,礦體呈薄層狀、透鏡狀,礦層厚度一般在幾十公分到一公尺左右,穩(wěn)定性差,原料外觀顏色呈紫色、紫紅色,并帶有淺綠色斑點,燒后外觀顏色則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
紫泥主要成份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嶺土、石英、云母屑及鐵質等。綜合分析,紫砂泥屬于粒土--石英云母系,頗類制瓷原料的特點,因此單種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泥坯強度高,干燥收縮率小,為多種造型提供了良好的工藝條件。
綠泥是紫砂泥中的夾脂,故有“泥中泥”之稱(團山泥則是紫泥和綠泥混雜共生一起的泥料)。綠泥產(chǎn)量不多,泥質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為低,一般多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涂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顏色更為多彩。
紅泥(或稱朱泥)則是位于嫩泥和礦層底部的泥料,礦形瑣碎,需經(jīng)手工挑選。周高起云:“石黃泥,出趙莊山,即未觸風日之石骨也,陶乃變朱砂色?!?/p>
因其含鐵量多寡不等,燒成之后變朱砂色、朱砂紫或海棠紅等色。因為產(chǎn)量少,早期除銷往南洋的水平小壺用朱泥制作胎身外,一般只用作化妝土裝飾在紫砂泥坯上。
至于朱泥的胎土,不過是制壺陶手,為了求得更精細的泥料,將紅泥以洗泥沉淀,得到約140目到180目細孔的泥料,制成細如滑脂的朱泥壺。
朱泥的土質成份,最大的特色是含有極高的氧化鐵,約在14%到18%之間,這是朱泥所以燒成后壺身成為紅色的主要原因。
由于朱泥的泥性甚嬌,成型工藝難度亦高,而朱泥由生坯至燒成,因收縮率高達30%至40%,故一般成品良率約僅七成。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紫砂歷代名家名錄
金沙寺僧(約1506――1566),江蘇宜興東南金沙寺之僧人,名逸。他喜歡和陶工們交朋友,并開始用細陶泥制茶具出售。
供春(約1506――1566),是吳頤山的家童。吳頤山在金沙寺內讀書時,供春學到該寺和尚制壺藝技。他所制樹癭壺樸實無華,從而使他名聲大振,成為制壺鼻祖。
董翰(約活動于1567――1619),字后溪。始制菱花式壺。
趙梁(約活動于1567――1619),所制多提梁式壺。梁亦作良。
無暢(約活動于1567――1619),又作無錫、袁錫。
李茂林(約活動于1567――1619),字養(yǎng)心。善制小圓式壺,上有銖書記號。
時朋(約活動于1567――1620),朋一作鵬,大彬之父。朋與趙梁、董翰、元暢同為四名家。
時大彬(約活動于1580――1650),時朋之子,號少山。其作品技藝水平超過其父。其作品有的在陶土內摻鋼砂;有的把舊壺搗碎為土,重制;遇有自己不滿意的作品,立即擊毀。因為他認真繼承前輩技藝又能不斷創(chuàng)新,因而名噪海內,甚至在詞曲中都提到他的絕技。一般文士以書齋內陳置大彬壺為榮。
李仲芳(約1580――1650),李茂林子,為時大彬門下第一高足。今所傳大彬壺中,有仲芳代作、大彬署款的。
徐友泉(約1578――1644),名士蘅,原非陶人。吳梅鼎《茗壺賦》說他:“綜古今,極變化,技近乎道,集斯藝之大成。”
毆正春(約1578――1644),大彬弟子。多制花卉果物,樣式精研。
邵文金(約1580――1646),又名亨祥,大彬弟子。仿漢方式方壺獨絕。
邵文銀(約1590――1648),又名亨裕,大彬弟子。制作文雅精巧,具有大彬的風格。
蔣伯(約1600――1644),名時英,大彬弟子,初名伯敷,后被陳繼儒請去制壺,改字為伯。他喜歡附攀上層人物,不愿承認自己是制陶的人。但他技藝很好,相傳他制的壺是嘉興收藏家項墨林定的,稱為“天籟閣壺”。
陳信卿(約1600――1644),善仿時大彬、李仲芳的作品,壺藝很好。惟喜歡和上流社會接近,不專心制壺。等他的弟子做好,他改動一下署上自己的款。
陳光甫(約1619――1654),仿供春、大彬壺,人稱他是入了門的傳人。
陳俊卿(約1621――1661),大彬弟子。
沈君盛(約1620――1654),善仿徐友泉壺,為大彬再傳弟子。制壺參酌沈君用的技法。
陳子畦(約1625――1690),善制徐友泉壺式,為時人所珍愛。有人說他是陳鳴遠的父親。文章來自微信號ee2266
邵蓋(約1580――1638),制壺工巧,與大彬同時而自樹規(guī)模。其篆章字法與邵亨裕、亨祥風格相同,當時有“邵家壺”之稱。
周后溪(約1581――1639)。
邵二蓀(約1580――1639)。
陳用卿(約1620――1661),俗名陳三呆子。制作工細,題款字體仿仲鼷筆意。
陳正明(約1596――1661),制器極精雅。署款有“壬戌秋日陳正明制”。
閔魯生(約1620――1654),仿制名家作品,都極認真,神形酷似。
陳仲美(約1621――1655),嫠源人,初于景德鎮(zhèn)做瓷,他覺得做瓷器的人太多,很難出名,后來到宜興制陶。他善于配土,又擅長雕刻各種鎮(zhèn)紙、香盒等文房擺件。惜早卒。
沈君用(約1610――1666),名士良,又名多梳。以自然界物器造型,配泥上有“色相天錯,金石同堅“的贊語。以離奇著稱。人稱“沈多梳”。后因壺得罪官府而陷于冤獄。
徐令音(約1621――1667),相傳為徐友泉之子,也稱小徐。
陳辰(約1620――1660),字共之。壺款雕刻得非常好,許多陶工都請他幫忙,是制壺人中得書法家。
陳和之(約1621――1654)。
陳挺生(約1620――1661)。
周季山(約1615――1662)。
沈子澈(約1610――1666),桐鄉(xiāng)縣人。與時大彬齊名。所制壺式與徐友泉相仿。
惠孟臣(約1598――1684),宜興人。書法很似褚遂良。作品朱紫者多,白泥者少;小壺多,中壺少,大壺罕見。所制壺大者渾樸,小者精妙,是時大彬之后得一位名手。
徐次京(約1620――1671)。
陳鳴遠(約1651――1722),字鳴遠,號鶴峰,一號石霞山人,又號壺隱。善于制壺、杯、瓶、盒,手法在徐友泉、沈子澈之間。作品傳下來的甚少,有“宮中艷說大彬壺,海外競求鳴遠碟”之譽??钍綍ū刃煊讶⑸蜃映哼€好,有晉唐風格。
王友蘭,康熙四年(1665),曾制蘇州拙政園茗壺。
金世衡(約1683――1783),“世衡”一作“士衡”,荊溪人。注重于仿古器及名家作品,造工精巧,以橄欖形為主。
邵基祖。
邵元祥。
方曾三。
邵玉來。
邵玉延。
邵旭茂。
鄭寧侯(約1698――1766),善摹古器,書法亦工,制壺胎薄而堅致、規(guī)矩。
惠逸公(約1766――1831),逸公制壺,大小均有諸色泥質俱備,他的工巧,可與惠孟臣相提并論,故世稱“二惠”。只是孟臣制品渾樸兼具精巧,逸公則工巧有余,渾樸不足?;菀莨珪胁輹汩L,而楷書尤有唐人遺意??套钟弥竦痘蜾摰叮蝻w舞或沉著。壺的泥色最奇。小壺制得很好,但比不過手制大壺古樸可愛。
華鳳翔(約1683――1783),善仿古器,以彩釉漢方壺較多。
陳漢文、陳陰乾、陳覲侯(約1702――1765年),荊溪人,所制古器極精雅。傳器中壺少而古器多。
許龍文(約1701――1755),荊溪人。所制多花卉造型。壺底常有“荊溪”印。
范章恩(約生于1740),字迪恩。在宜興制壺頗負時譽。所制壺皆扁身、鞠流、平蓋,風格嫻雅,骨肉亭勻。題名書法似米芾。
潘大和(約1761――1820)。
葛子厚(約1760――1850)。
楊彭年(約1772――1854),字二泉。乾隆時制壺多用模子,彭年制壺則用時大彬捏造法,雖隨意制成,自有天然風致。嘉慶時陳曼生請其制壺并書,文人壺風大盛,將紫砂壺導入另一境地。彭年兼善刻竹,刻錫亦佳。印有“楊彭年”、“彭年”、“二泉”。唯應和文士黃彭年加以區(qū)別。
楊寶年、楊鳳年(約1773――1861),前者為楊彭年胞弟,又作葆年,字公壽。后者為彭年胞妹,字玉禽,擅制竹段壺,人稱“楊氏竹段壺”。都曾為陳曼生制壺。
吳月亭(約1812――1864),字竹溪,為楊彭年后輩,善雕刻。
馮彩霞(約1790――1861),女,宜興人。曾被廣東伍元華請制壺。書法學歐陽詢,間有草書。
邵景南(約1790――1864),號留佩主人,籍貫蘇州。制壺善仿明式,深得古法。底印有“姑蘇留佩”印。
申錫(約1821――1891),字子貽。善雕刻。喜用白泥,精于捏造,尋常用模。底有“茶熱香溫”篆書印。
俞國良(約1835――1895),錫山人,曾為吳大制壺,制作精巧而氣格渾成。有“國良”篆書陽文印。
王東石(約1831――1908),造壺得古法,刻工精細,有“東石”篆書小印。
邵大赦(約1831――1874),亦作赦大。精工壺藝,乃紫砂陶手。所造之壺注重壺嘴。有“邵赦作壺,流水有音”之說。
邵大亨(約1831――1874),宜興上岸里人,性情孤傲清高。所制魚化龍壺,以龍頭作壺上的鈕,龍頭和舌頭都能搖動。
何心舟(約1829――1897),工書法、篆刻、壺器,造工精練、簡巧,取自然形式。
黃玉麟(1827――1889),祖籍丹陽,寓居宜興。13歲時就開始學陶器。擅制掇球、供春、魚化龍諸式,精巧而不失古意。
沈才田、陳柏亭、陳硯卿、羅藍舫、邵云如,俱為清末紫砂雕塑名家。
程壽珍,其姓亦有作陳者,號冰心道人。曾以名作“掇球壺”而獲1951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其子程盤根亦善制壺。
蔣德林,蜀山人,字萬全。雖沒有師承而藝極精。凡是壺、盆、杯、盤及一切陳設器具,樣樣皆精。
任淦庭(1888――1968),常用筆名缶碩,又名大聾,酷愛書畫。潛心研究紫砂雕刻技藝,是紫砂雕刻史上一位承上啟下的人。
吳云根(1892――1969),原名芝榮。作品樸實穩(wěn)重,取竹子題材較多。作品曾多次被選送參加國內外展覽。
王寅春(約1879――1977),宜興上袁人,自幼習紫砂茗壺??箲?zhàn)前,曾應邀到上海做過紫砂仿古品,中年時期則制小壺。其壺光素類,方、圓各式渾厚端莊,筋紋器吻合緊密。
裴石民(1910――1979),又名德民。早年即從事紫砂制陶業(yè)。20年代末曾在上海古董商處制盆,35歲后始制壺,他曾為儲南強所藏的供春壺配蓋,又為明代項圣思做的一個桃杯配托。其壺光貨、花貨類均有,尤以果品為佳,有“陳鳴遠第二”之稱。
邵全章(1910――1989),中年居浙江長興,為邵大亨之后裔。所制壺曲線簡巧而沉穩(wěn)。
吳阿根、金士衡,光緒四年(1878),赴日本傳藝。
朱可心(1904――1986),原名開長、凱長。15歲拜師學藝,新中國成立后設計了《報春》梅樁壺等紫砂新品數(shù)十種,以花卉見長。曾出席首屆民間藝人代表大會。
蔣蓉(1919- 2008),別號林鳳,江蘇省宜興市川埠潛洛人。1995年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蔣蓉的作品在中國紫砂工藝史上技術精湛,生動具真,別樹一格,成為中國紫砂工藝史上第一位女工藝美術大師。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別稱: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自號壺叟、老萍。宜興紫砂名藝人,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18歲拜名師學藝。三十年代后期至上海制壺仿古。54年進入宜興蜀山陶業(yè)合作社。56年被江蘇省政府任命為技術輔導,帶徒徐漢棠、高海庚、李昌鴻、沈遽華、束鳳英、吳群祥等人。一生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代表大會,在港、澳、臺、東南亞影響特大,被海內外譽為“壺藝泰斗”,作品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收藏。
以下由“紫玉金砂-大學城店”為您整理: 歷代的紫砂壺制壺名人錄明代宜興紫砂壺大師名單:
【金沙寺僧】 【供 春】 【元 暢】 【時 朋】【董 翰】 【趙 梁】
【李茂林】 【時大彬】 【徐友泉】 【李仲芳】【陳仲美】 【歐正春】
【邵文金】 【邵文銀】 【邵 蓋】 【陳信卿】【陳正明】 【閔魯生】
【沈君用】 【徐令音】 【徐 展】 【陳子畦】 【陳光甫】 【沈君盛】
【項 真】 【陳和之】 【陳挺生】 【承云從】【周季山】 【徐次京】
【陳用卿】 【惠孟臣】 【沈子澈】 【項圣思】【邵旭茂】 【陳 辰】
【梁小玉】 【蔣時英】 【邵二孫】 【閔 賢】 【項子京】 【陳煌圖】 資料供 資料來自紫砂淘-壺-人
清代宜興紫砂壺大師: 【許龍文】 【許伯俊】
【陳漢文】 【范章恩】 【惠逸公】 【潘大和】 【陳鴻壽】 【壺 癡】
【范莊農家】 【味清老人】 【元 茂】 【繼 長】 【徐飛龍】
【漢 珍】 【王南林】 【陽友蘭】 【楊履乾】 【邵盤珍】 【萼圃】
【楊彭年】 【楊鳳年】 【瞿應紹】 【葛子厚】 【楊寶年】 【邵大赦】
【吳玉亭】 【邵景南】 【鄭寧候】 【馮彩霞】 【邵大亨】 【申錫】
【蔣德林】 【何心舟】 【王東石】 【文 旦】 【范鼎甫】 【古蓮子】
【礦 成】 【鄧 奎】 【梅調鼎】 【潘虔榮】 【邵梭根】 【邵維新】
【史維高】 【楊季初】 【朱 堅】 【趙松亭】 【瞿子冶】 【陳伯芳】
【朱石梅】 【邵行然】 【范勤芬】 【張春芬】 【吳大澄】【汪 淮】
【周永?!?【王東石】 【陳光明】 【方曾三】 【楊繼光】 【蔣禎祥】
【陳介溪】 【邵基祖】 【張懷仁】 【江案卿】 【吳月亭】【圣 和】
【師蠡閣】 【思 亭】 【柏 原】 【黃彭年】 【謙 六】 【潘仕成】
【邵陸大】 【汪生義】
當代宜興紫砂壺大師名單:
【黃玉麟】 【程壽珍】 【俞國良】 【范大生】【陳光明】 【汪寶根】
【汪寶洲】 【嚴光芝】 【魏忠明】 【葛寶林】【鮑明亮】 【戈根大】
【彭再生】 【秦根林】 【諸葛伯勛】 【沈孝鹿】【馮桂林】 【鮑六芝】 【邵全章】 【陳少亭】 【胡耀庭】 【范 占】 【李寶珍】 【陳經(jīng)耕】
【范錦甫】 【談堯坤】 【范澤林】 【邵寶琴】 【蔣祥元】 【顧德根】
【范林源】 【吳純耿】 【朱可心】 【高海庚】【裴石民】 【王寅春】
【吳云根】 【任淦庭】 【施金庭】 【施福生】
現(xiàn)/當代宜興紫砂壺大師名單: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顧景舟】【蔣 蓉】 【汪寅仙】 【徐秀棠】 【呂堯臣】 【譚泉?!?【徐漢棠】 【李昌鴻】 淘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