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手工綠茶制作
1、采茶青
選擇在晴朗的天氣,在晌午開始采摘茶葉,用竹籃盛放鮮葉,保持鮮葉在透氣的環(huán)境中,不能讓鮮葉處于悶熱環(huán)境中,切記不要在大霧天或者雨后立即采摘茶葉。
2、萎凋
采摘好的鮮葉要攤放在廣口的竹制容器中,散失茶青中多余的水分,一般萎凋時間大約2~3小時,謹記不要將剛下山的茶青立即下鍋制作。
3、柴火鍋殺青
經(jīng)過萎凋后的鮮葉首先倒入熱鍋中進行殺青,熱鍋的溫度控制在200度左右,在熱鍋中殺青大約10分鐘,然后導入冷鍋中繼續(xù)制作大約10分鐘,冷鍋溫度大約150度左右,這道工序溫度控制非常重要,傳統(tǒng)手工綠茶是用柴火鍋炒茶,鍋溫由制茶師傅感知決定,就像炒菜一樣,由廚師決定火大火小,鍋溫低了,就會出現(xiàn)殺青殺不透,從而茶葉香氣出不來,鍋溫高了就會出現(xiàn),茶葉被燒焦,直接影響茶葉的香氣和滋味。因此本道工序,鍋溫控制是關鍵點。
4、碳火烘焙
殺青完成之后,需要將茶葉用專用烘焙工具,反復多次烘焙,干茶內(nèi)殘留水分只能控制在2%之內(nèi),避免干茶內(nèi)活性酶繼續(xù)發(fā)酵,造成返青,從而改變茶的口感。這道工序的重點是重復烘焙干茶,既不能燒焦干茶,也不能烘焙不徹底,水分殘留太多。
5、篩選不良品
手工制作的茶葉,難免會出現(xiàn)個別燒焦的葉片,這些葉片也會影響茶湯的整體口感,為了保證茶葉的高端品質,最后需要將干茶中的燒焦葉片挑選出來,這樣泡出來的茶湯口感將更加完美。
6、冷凍儲藏
綠茶制作完成以后,一定要放冰箱里冷藏保存,這樣的目的是保持綠茶持續(xù)性的香氣和滋味不會散失,低溫能大大降低酶的活性,也就阻礙了干茶的變質,冷藏的綠茶也就能更持久的保留其本身的滋味,手工制作的綠茶,細胞壁形成一層保護膜,能夠阻止外界水分的進入,因此香氣滋味,能比機器制成的綠茶保留時間更長,但是剛剛制成的手工茶,最好不要喝,需要存放一個月左右再喝,這樣的好處在于,剛剛制成的手工茶火氣較重,馬上飲用對身體不利,可以先將火氣褪去再來飲用,對身體的會有更大益處。
2. 手工綠茶制作過程
1.先泡茶葉,最好要濃一點。然后加上蜂蜜(按自己口味配)。
2.最后把茶葉取出,茶葉水放到冰箱里冷藏一下,讓它們?nèi)诤显谝黄鹁涂梢粤恕?/p>
3. 手工綠茶制作方法
1.
篩分、將采摘的鮮葉按不同品種的鮮葉、晴天葉與雨水葉、上午采和下午采的鮮葉分別用網(wǎng)...
2.
攤放、將篩分后的鮮葉,依次攤在室內(nèi)通風、潔凈的竹編簸箕籃上,厚度宜(5~10)c...
3.
采用炒茶專用鐵鍋,鍋口面直徑84cm(事先磨洗光滑無銹),生鍋呈35°左右傾斜,...
4.
與生鍋規(guī)格一致,與生鍋并列排列,呈40°傾斜。在接納生鍋轉來的茶葉后緊接操作
4. 手工綠茶制作的實訓報告
1.科學實驗法
這是一種在實驗室內(nèi)或一定試驗場所,運用一定的實驗儀器和設備,對商品的成分、構造、性能等進行理化鑒定的方法。這種實驗方法,大多在實驗室內(nèi)或要求條件下進行,對控制和觀察都有良好的條件,所得的結論正確可靠,是分析商品成份,鑒定商品質量、研制新產(chǎn)品的常用方法。(如酒成分含量)
2.現(xiàn)場實驗法
是一些商品學專家或有代表性的消費者群,憑人體的直覺,對商品的質量及其商品有關的方面作出評價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的正確程度受參加者的技術水平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但運用起來簡便易行,適于很多商品的質量評定。(如茶葉、酒類、某些新產(chǎn)品的試用、試穿等)。
3.技術指標法
是一種在分析實驗基礎上,對一系列同類產(chǎn)品,根據(jù)國內(nèi)或國際生產(chǎn)力發(fā)展水平,確定質量技術指標,以供生產(chǎn)者和消費者共同鑒定商品質量的方法。(如保溫瓶)。
4.社會調(diào)查法
商品的使用價值是一種社會性的使用價值,全面考察商品的使用價值需要進行各種社會調(diào)查,特別是在商品不斷升級換代,新產(chǎn)品層出不窮的現(xiàn)代社會里,這方面的調(diào)查更顯得更加實際和重要,其具有雙向溝通的主要作用,在實際調(diào)查中既可以將生產(chǎn)信息傳遞給消費者又可臺將消費者的意見的要求反饋給消費者。社會調(diào)查法主要有:現(xiàn)場調(diào)查法、調(diào)查表法、直接面談法、定點統(tǒng)計調(diào)查法。
5.對比分析法
是將不同時期、不同地區(qū)、不同國家的商品資料收集積累,加以比較,從而找出提高商品質量,增加花色品種,擴展商品功能的新途徑,運用對比分析法,有利于經(jīng)營部門正確識別商品和促進生產(chǎn)部門改進產(chǎn)品質量,實現(xiàn)商品的升級換代,更好地滿足廣大消費者的需要。
6.系統(tǒng)分析比較法
5. 手工綠茶制作視頻
鮮葉的采摘。用于做高檔名優(yōu)茶的鮮葉要求采摘清明前的嫩芽為主,采摘時注意“三不采”,即不采雨水葉、紅紫葉、蟲傷葉。
攤青。新茶采摘回來后,需將其攤開放在篾曬墊上,中途均勻翻動3到4次。周長樹介紹,“要自然萎凋6到8個小時,使茶葉的香氣慢慢的散發(fā)出來?!?/p>
殺青。攤青之后就是殺青,這是關鍵一環(huán)。綠茶的形狀、香味,都與殺青緊密相關。具體操作是將茶葉倒進鍋內(nèi),隨即用雙手翻炒,使茶葉均勻受熱,水分快速蒸發(fā)?!笆止げ僮鲿r要求適溫、適度、適量,溫度適當先高后低,切忌溫度過高或過低。如原料以嫩芽為主,鍋溫溫度控制在110℃-120℃,每鍋投葉量300-400克?!?/p>
散熱、揉捻。茶葉出鍋后,放在篾盤上,及時清風散熱。同時,用雙手在篾盤上反復揉捻,使葉細胞組織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內(nèi)含物質滲出,為成品茶香味發(fā)揮打下基礎。
干燥、造形。手工傳統(tǒng)綠茶制作一般沒有單獨的造形工序,而是把造形與干燥結合起來,其關鍵是隨著茶葉含水量的下降,根據(jù)不同的外形要求在鍋中把握好火候,采用不同的手式,掌握力度,在逐步干燥中造形時又在逐步形成中干燥。這一過程費時費力最多,但極為重要,直接影響茶葉的品質。
提毫。當茶葉達到八成干時,也就是手握茶葉有明顯刺手感時,可以開始提毫,即靈活地運用雙手,使芽條相互摩擦。過早提毫難以奏效,過遲會把白毫搓掉造成茶葉短碎。只要手勢與力度掌握得恰到好處,經(jīng)過3到5分鐘,就可以獲得最佳效果。
足火。其主要的目的是去除芽葉多余的水分,達到足干(含水量6%左右)以利于貯藏,同時去水塑造外形,在干燥過程中借熱化學作用發(fā)展香氣。先將木炭充分燃燒后,再將茶葉均放在焙籠上,翻動4到6次,直到茶葉充分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