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福建建盞茶具怎么用的
歷代陶瓷茶具概況
現(xiàn)在人們直接用來飲茶的用具,主要是茶盞(飲杯)和茶壺。而在唐、宋時流行的煎茶、斗茶飲法中,只有盞沒有壺,有之,則是用來煎水的煎水壺,不能叫做茶壺。到了明代,流行淪茶飲法,茶壺才躋身飲茶用具之中。
唐以前的飲茶用具和食器還沒有完全分化開來,如我們現(xiàn)在進食時的碗,古代叫做盂,飲茶時有
用盂。晉盧琳的《四五起事》記載晉代惠帝遇難逃亡,后又從許昌返回洛陽,當時有待以“持正盂承茶,夜暮上之,至尊飲的為佳?!边@種瓦盂,是陶或瓷的。兩晉南北朝時,食器、酒器等,一般都是陶或表面施淡青色的瓷器。從唐代開始,飲茶用器從酒、食器中逐漸分離出來,自成一個系統(tǒng)。
陸羽《茶經(jīng))中還沿襲過去的舊稱把茶盞叫做“盞”,但在當時人的詩文中,更多的稱“甌”。陸羽列出當時制作茶盞的地方,有浙江的越州、婺州、湖南的岳州、鼎州,安徽的壽州,江西的洪州,河北的邢州等。這些地方瓷窯所出的茶盞,由于各地質(zhì)地、燒造技術(shù)、工藝流程以及傳統(tǒng)風俗的不同,包括白、黃、淡青、褐等色。陸羽認為,能夠與茶色相煥發(fā)的以越州窯所出茶盞釉色似玉而又微泛淡青色的為最好,其次是岳州所出也呈淡青色。
陸羽譯越州窯“類玉”、 “類冰”,綠色的茶湯注入其中, “半甌青泛綠”,與本身的淡青色互相輝映,從而達到“益茶”的效果,使人銜盞愛玩不忍釋手。在外觀造型設(shè)計上,越瓷茶盞也特別適宜于飲茶用。陸羽記越州所產(chǎn), “口唇不卷,底卷而淺”, “口唇不卷”,即盞沿不外翻,稍有內(nèi)斂,這樣能約來茶湯,不致外溢, “底卷而淺”,是底稍外翻,這樣容易端持,而“淺”則指盞的深度。唐時飲末茶,連茶盞中的茶末、茶湯一塊喝掉,底淺的茶盞就容易吸盡茶湯和茶末。茶圣(神)陸羽對茶盞提出了以實用角度和以欣賞角度譯論的兩個標準,以后歷代人的對茶具的設(shè)計制作的要求,基本上不出這兩個標準。
唐人不僅逐漸普及了飲茶末用的盞,而且發(fā)明了盞托,并一直沿襲下來,明代以后,又在盞上加蓋,由此成為我們今天還常常使用的一盞、一蓋、一碟式的三合一茶盞——蓋碗。這和當時廣泛流行的淪飲法分不開,加蓋作用,一是增加茶盞的保溫性能,更好地浸泡出茶葉的茶汁;二是增加茶盞的保潔性能,防止塵埃侵入。人們在品飲時,一手托盞、一手持蓋,并用茶蓋來拂動漂在茶湯面上的茶葉,更添情趣。 “技”高一籌者,則托盞、持蓋只用一只手操作,頗有風度。
宋代的茶盞,以“斗茶”時所用的通體施黑釉的“建盞”最具特色。
我國傳統(tǒng)瓷器,主要有兩個瓷系,一為青花瓷系,一為黑釉瓷系。后者在日本叫做“天日”瓷,“天目”是指我國浙江省的天目山,宋代的黑釉瓷最早由在天目山佛學寺留學的日本僧人帶進日本。
建盞的造型,底經(jīng)和盞面口徑的比例相差較大,盞壁外撇的角度大,有人把它比喻為翻轉(zhuǎn)過來的斗笠形。盞口面積大,可以容納更多的“斗茶”時出現(xiàn)的湯花,而盞壁斜直,容易吸盡茶湯和茶末,.這一點,吸收了唐代越窯盞的優(yōu)點。 同時盞壁四周的離沿口1.5—2公分外,稍向內(nèi)折,稱為“倒鉤型圈痕”,這和陸羽所說越窯盞“口唇不卷”的優(yōu)點也有相似之處。盞沿下內(nèi)折的折線,還能起到“斗茶”注湯時的標準線的作用,因為“斗茶”注湯,只注到盞容量的十分之六,實測證明這一折線,正好是盞容易四比六時的臨界線。
宋代“斗茶”的黑釉建盞為主,但也還有其他釉色的茶具,如杭州龍泉哥窯所制的茶盞,外觀造型和建盞相似,也呈翻轉(zhuǎn)斗笠形,但通體卻施淡青色釉,色澤鮮明、幽雅潔凈、亭亭玉立,同樣是上等的茶具。其他各地名窯,如官、定、汝、鈞等地燒造的大量青花、白瓷茶盞,造型各異,刻花印花,均體現(xiàn)出飲茶藝術(shù)對陶瓷茶具的設(shè)計制作窮極工巧的要求。
元代的茶具和宋朝基本相同,只是茶壺的外觀有了些許變化,釉色以景德鎮(zhèn)青花瓷而著稱,是一個承前啟后的時期。
明代出現(xiàn)了茶壺,從此茶盞和茶壺成為最基本的茶具,飲茶方式發(fā)生了變化,一些茶具被淘汰了,一些茶具則異軍突起,更加豐富了人們品茶藝術(shù)的內(nèi)容。
明、清的茶盞,主要仍是瓷質(zhì)。由于人們不再“斗茶”,黑釉茶盞已很少使用,所用茶盞多為白瓷或青花釉。明代的白瓷有很高的藝術(shù)成就,胎白而致密,釉色光潤,具有“薄如紙、白如玉、聲如馨、明如鏡”等特色,這種茶盞造型穩(wěn)重、比例均勻,當時又稱“壇盞”。
明、清茶具,最為后人稱道的是江蘇宜興紫砂陶制茶壺的設(shè)計和普及。從品茶藝術(shù)的角度出發(fā),明代及后人評價這種紫砂陶制茶壺,歷來贊不絕口。文震亨在(長物志)中說: “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清人記載,做工精細的紫砂壺,壺蓋蓋上之后,手提壺蓋上的蒂, “能吸起全壺者,則尤佳矣。”瓷盞,紫砂壺的高度藝術(shù)化設(shè)計,使人們品茶時的趣味性、審美感更加濃厚了,人們在口啜清茗、細咂慢咽的同時,又可以把壺或盞作為藝術(shù)品來欣賞、玩味,從而得到更高的藝術(shù)享受。
2. 福建建盞燒制技藝
建窯燒制的建盞斑紋是在還原氣氛中通過窯內(nèi)1300度以上的高溫焙燒而自然形成 的,屬于我國結(jié)/析晶藝術(shù)釉,是建窯的杰出成就。
由于這類結(jié)晶釉在窯爐高溫中易于出現(xiàn)變化,難以控制,加上氧化鐵含量高的坯體 難以承受高溫變化,要燒制一件外觀沒有缺陷又具有兔毫或油滴等斑紋的建盞是很 困難的,即使運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其成品幾率也非常低。 到目前為止全世界沒有一家機構(gòu)或個人掌握了提高建盞燒制成品率方法。
3. 建盞茶具用法
單亦建盞是國內(nèi)大品牌。
單亦建盞在宋代得到了良好的發(fā)展,以燒黑釉瓷聞名于世,被廣大喜愛古陶瓷收藏者喜愛,其中以黑釉建盞最為著名,兔毫斑、鷓鴣斑、曜變等釉色的建盞更是建窯瓷器中的名品,特點為胎體厚重粗糙而堅硬,胎體顏色黑灰或者紫黑,素有鐵胎著稱,釉色烏黑有潤澤感,器物表面有非常明顯的像定窯一樣的流釉和鈞瓷相似的窯變的現(xiàn)象。
4. 福建建盞歷史起源
建盞最吸引人的,莫過于其周身散發(fā)的古韻味,而柴燒建盞則是將建盞這一特色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很多盞友說:“柴燒建盞像老酒,越品越有味道,看久了,會上癮”,完美的柴燒建盞一定離不開一個專業(yè)的龍窯。何為九龍窯?
相傳第一座松溪瓷窯建成,燒制瓷器時,滾滾濃煙猶如蛟龍般騰空而起,其為九故得名“九龍窯”。此窯盛產(chǎn)“珠光青瓷”在日本及東南亞國家名揚海外,并深得當時的日本僧人喜愛。然而,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古窯的爐火悄無聲息地熄滅了數(shù)百年。據(jù)上世紀50年代時,人們修建蒲城到松溪公路時,在公路前方一橋的交匯處發(fā)現(xiàn)了一個窯墻和護窯堆。隨后,一層層宋代燒制的瓦片和碎瓷器暴露出來,一個巨大的窯廠逐漸顯現(xiàn),在這個毫不起眼的偏僻荒山野嶺,沉睡千年之后終于云開見日。
5. 福建建盞茶杯介紹
建盞杯型有一個共同特征,那就是形如漏斗、大口小足,但這樣一個整體器型下,局部又有所不同。從口沿入手,結(jié)合腹部及底足的變化,一般把建盞的器型分為束口、斂口、撇口、敞口。
宋代盛行點茶、斗茶, 為適用這種飲茶方式,建盞應(yīng)運而生,進而出現(xiàn)不同的器型,束口盞適合斗茶,撇口、敞口、斂口適合分茶。
6. 福建建盞功效
很高興能回答你建盞喝茶的好處這個問題其實建盞喝茶的好處還是蠻多的,比如說 建盞可以改善水質(zhì),讓水質(zhì)喝起來更加柔讓茶合起來更加清撤甘甜而且在眾多建盞喝茶的好處中,我最喜歡的就是他獨特的保溫性質(zhì)用建盞喝茶,可以長時間保溫蓄熱并提高茶湯的堿性,保證了茶水的口感更佳,并更可激發(fā)和提升茶的香氣,充分達到品茗效果和極致的軟滑甘甜順口感。建盞喝茶的好處 二 就是可以提升口感的功能網(wǎng)上流傳說,經(jīng)由建盞無論是盛白酒、啤酒、紅酒、白開水、礦泉水、咖啡等液體飲料來喝,其口感亦更加甘純美味。但飲料不比茶水,由于味道相對濃,無法感覺到有哪里不同。建盞喝茶的好處三是有保健功能據(jù)說建盞在胎釉中含有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鋁、三氧化二鐵、氧化鈣等化學成分可以增加紅細胞的功能執(zhí)行。但是其實我們喝茶本身就有養(yǎng)生的作用,所以對于這一點,沒有實際的證明,我們建議持以觀望的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