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喝茶的規(guī)矩
古代喝茶的別聲叫飲茶品茶
2. 古代喝茶的規(guī)矩是什么
#古代生活日常#在許多南方方言里,喝茶被叫作“吃茶”。比如說講閩語的福建人,就說“吃茶”。稱“喝茶”為“吃茶”,可能是保留了古人的叫法。唐朝時,人們就不是喝茶,而是吃茶。
唐朝之前,人們飲茶的目的五花八門,有當藥的,有當菜的,喝法有點像喝中藥或喝菜湯。到了唐朝,飲茶開始成風,周杰倫有首歌叫《爺爺泡的茶》,里面就唱道:“唐朝陸羽寫《茶經》三卷,流傳了千年?!?/p>
唐朝飲茶成風與當時佛教的興盛密切相關,佛教禪宗講究坐禪修行,就是盤腿一動不動地坐在那兒思考,一坐就是小半天,這很耗費體力。所以僧人就靠吃茶來補充體力,相當于今人喝功能性飲料。
唐朝形成了較為規(guī)范的喝茶方法,和今天很不一樣——不是喝茶,而是“吃茶”。如今有很多方言里還保留“吃茶”一詞。1987年,陜西扶風法門寺出土了一整套唐朝宮廷吃茶器具,可以還原唐朝人的吃茶方式。唐朝人吃茶的時候,不是沖泡茶葉,而是煮茶或煎茶。他們用的多是“餅團茶”,先把生茶葉蒸青、搗碎,做成茶餅烘干,然后存放在茶籠里,茶籠四周鏤空,便于通風。有時候還要給茶籠加熱,烘焙茶餅。吃茶時,先用茶碾器將茶餅碾碎,將碎末放入篩籮中,篩去雜質,留下茶粉,然后煎制。煎茶時將茶粉和各種作料放在一起煮。作料有啥呢?一般是蔥、姜、鹽等,還有的放橘皮、茱萸、薄荷、桂皮等。煮出來的茶是黏稠狀的,所以叫作茶湯。這樣的茶,最佳用法是吃,而不是喝。法門寺茶具所還原的唐朝吃茶方法,和陸羽《茶經》中描述的吃茶方法基本契合??梢詫⑵浜喴爬橐韵铝鶄€步驟:焙炙;碾碎;篩籮;煮水加鹽;加茶末;品茶。
△南宋點茶技藝(出自劉松年《攆茶圖》)附圖一
唐朝的茶是碾成粉后飲用,這種飲用茶粉的習慣后來傳到了日本,慢慢就演化出了抹茶,今天仍受大家歡迎。當下,一提到抹茶,大家會覺得它來自日本,其實抹茶的起源是中國的唐朝,只是日本保留了唐朝的古風。
到了宋朝,更為流行的是點茶法。盡管同樣是用茶粉作為原料,但與煎茶法不同的是,點茶法是將茶粉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然后繼續(xù)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攪動,使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宋朝的文人喜歡比拼點茶手藝,制定了一整套的規(guī)則,形成了“斗茶”的風俗。宋徽宗還寫過一部關于茶的專著《大觀茶論》,里面對斗茶風俗有詳細的記載。其整個過程為:“攪動茶膏,漸加擊拂,手輕筅重,指繞腕旋,上下透徹,如酵蘗之起面,疏星皎月,燦然而生?!边@種帶有表演性質的點茶技藝,單從操作本身來看,今天日本的茶道與之非常相似。
到了明朝,人們發(fā)明了炒青制茶法,茶的喝法也發(fā)生了巨大改變。炒青后的茶葉用熱水沖泡即可,無需食用就能享受其芳香。明朝人也認為,相比繁瑣的點茶飲法,泡茶飲法“簡便異常,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味”。另外,明朝放棄吃茶,也和明太祖提倡節(jié)儉有關。宋朝時,宮廷喝的茶主要產自閩南和嶺南一帶,因茶餅上印有龍的圖案,所以又稱“龍團”。龍團的飲用方法須煎飲。《馀冬序錄摘抄內外篇》中曾記載,“太祖以重勞民力,罷造龍團,一照各處,采芽以進”。因此不喝煎飲的龍團了,飲茶方法也改變了。受朱元璋影響,明朝以后的茶葉才開始流行沖泡后清飲,一直延續(xù)到了今天。
現(xiàn)在,南方一些地方依然會在煮茶時加入一些作料,和唐朝人吃茶很像。廣東汕尾地區(qū)流行一種“擂茶”,將綠茶加入大米、花生、食鹽、生姜等作料放入缽內,用一根半米長的“擂棍”搗碎,然后再加水煮沸。透過擂茶,我們可窺視唐朝吃茶情景之一二。擂茶,也許是穿越了千年的活歷史。
△抹茶附圖二
△擂茶附圖三
3. 古代喝茶的講究
端起茶盞 茶蓋輕叩幾下杯緣,輕輕吹了吹口氣,抿了抿蓋上茶蓋
4. 古代喝茶的規(guī)矩叫什么
古代喝茶叫做“吃茶”。茶是被當做一種食物來食用的。發(fā)展到唐代,主要流行煎茶法。
唐代制茶工藝不甚成熟,茶湯中苦澀度較高。這樣一來,鹽就成了茶不可或缺的伴侶。
茶中加鹽,真不是古人的多此一舉。大家都知道的是,鹽的作用是使食物變咸。其實,茶中加鹽遠遠沒有這么簡單。鹽對于茶具有提升味道的作用。平時鹽和肉一起烹飪的時候,肉中的蛋白質分解為氨基酸,氨基酸與鹽里面的鈉離子相互作用,會生成一種可以提鮮的物質。同樣,茶中也含有大量的氨基酸,茶中加入鹽,大大提高了茶的味道。
5. 古代喝茶禮儀視頻教程
我國是茶的故鄉(xiāng),喝茶飲茶的歷史已有千載的歷史。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對于生活品質的追求也日益越來越高,好的茶葉也隨之受到熱捧。對于一部分茶友來說,相較于松散的茶葉更喜歡規(guī)則玲瓏的茶餅。而在喝茶前如何開茶餅了口卻為他們帶來了一些煩惱,如何開茶餅的口,才是正確呢?
出于工藝和等級的不同,茶餅之間壓縮的松緊程度也不一樣。對于剛入門的茶友來講,想要正確地撬開茶餅確實有些手足無措。下面就來總結一下如何撬茶餅吧。
先來講下錯誤的示范。圓潤整齊的茶餅如果盲目地去撬開會造成很多不可逆的傷害,使茶葉在質量和以后的保存上出現(xiàn)很多難題,因此開茶餅時這些細節(jié)需要注意。
錯誤一:忌暴力對半折開。很多茶友可能嫌麻煩,于是在開茶餅時直接雙手下壓將茶餅折開,這樣是不對的。暴力的拆分會讓茶葉破碎,導致茶葉碎末增多,直接影響口感。
錯誤二:忌用錘子敲??赡苡悬c夸張,但也有不少茶友這樣做過。一錘子下去,白茶瞬間粉身碎骨,散的滿地都是。這對于脆弱的茶葉來講怎么承受得了,因此采取暴力的手法是不合適的。讓我們來看看正確地示范。
撬茶餅用手可不行,這個流程需要專業(yè)的工具,比如說茶刀或者茶針。市面上這類東西很多,而在挑選時,大家應注意選擇一些實用且順手的,不要因為美觀忽略了實用性。
茶刀并不會像普通的刀刃那般鋒利,在撬茶時,先打開包裹的紙袋,然后把茶餅放置在上面。一來是收集散落在上面的茶葉,二是開完茶餅后可以按照原有的紋路重新包裹保存。隨后沿著茶餅的側面找到縫隙作為開口點。在刺入茶餅后往里推入茶餅的三分之二處時向上抬到,撬出茶葉的薄片飲用。需要注意的是,在刺入茶餅時,刀刃的方向要平行,否則會打亂茶餅的層次造成茶葉破碎的情況。而在撬開一處后,可在下次觀察層與層之間的銜接處,根據需求一層層撬開飲用。
需要注意的幾點是:不要濕手去觸碰茶餅;按需求來,不要一次性撬太多;撬完之后及時封存。
那么開完的茶葉如何保存呢?
如果近期不打算再飲用的話,建議將茶餅先用棉紙包裹好,隨后再套入牛皮袋中,放進密封的鋁袋中。三層保障有助于后期的茶葉發(fā)酵和轉化。
如果平時飲茶頻率較高呢,可裝入拉鏈式的自封袋,遮光防水很實用,但用這種袋子密封后,需要在短期內飲用完畢。
6. 古代喝茶叫什么名字
喝茶”二字在古代有很多文雅的說法,一字曰“槚、蔎、茗、荈、荼”;二字曰“清友、水厄、酪奴”;三字曰“麒麟草、瑞草魁、余甘氏、清風使、忘憂君、不夜侯、消毒臣、苦口師、滌煩子、漏影春”;四字曰“龍芽鳳草”,這些都是古人喝茶雅稱
7. 古代喝茶的規(guī)矩有哪些
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是季風氣候,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四季極為分明。這是古代人喝花茶,能緩解春困帶來的不良影響。
花茶甘涼而兼芳香辛散之氣,有利于散發(fā)積聚在人體內的冬季寒邪、促進體內陽氣生發(fā),令人神清氣爽,可使“春困”自消。夏飲綠茶,秋飲青茶。冬飲紅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