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茶馬古道路線圖
都江堰的茶馬古道又名松茂古道,南起灌縣西街,出宣威門、玉壘關(guān),沿岷江河谷北岸西行而上至茶關(guān),沿岷江支流龍溪河行至龍溪鄉(xiāng)(今龍池鎮(zhèn)云華社區(qū)),翻娘子嶺行至威州(今汶川縣),途經(jīng)茂州(今茂縣)最終抵達松洲(今松潘縣)黃勝關(guān)外,全長約350公里,行程貫穿整個岷江上游。在成阿公路未建成通車前,是成都平原出入阿壩州的唯一道路。
2. 茶馬古道路線圖麗江到拉薩
茶馬古道分為兩條路線;
一條是以四川雅安為起點,經(jīng)瀘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薩,再到尼泊爾,終點為印度。
第二條是以西雙版納以及普洱為起點,經(jīng)大理、麗江、中旬、德欽,到西藏邦達、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達、拉薩,然后再經(jīng)江孜、亞東,分別到緬甸、尼泊爾,終點為印度。
3. 茶馬古道路線圖茶磚
茶磚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分散后進行泡茶: 1、用專門的普洱刀一層一層的切; 2、用錘子砸!緊壓茶在云南、西藏、新疆等地,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一天也離不開的東西,由于飲食習慣問題,那里的當?shù)厝耍款D飯都要飲茶,就像我們每頓飯都要吃菜一樣。他們就是拿錘子在大塊緊壓茶上砸下一塊來,然后去煮。 3、把大塊緊壓茶放到鍋里隔水蒸,緊壓茶被熱水汽蒸透之后,就自然散開了。 茶葉做成茶磚,主要是為了運輸方便,歷史上的普洱茶,主要依靠“茶馬古道”,運往牧區(qū)銷售,而茶馬古道因道路艱險,無法行車,只能依靠獸力馱運。因散茶松散,同樣重量的話體積較大,每匹牲口馱運的重量較少,而運費是按重量計算的,為了增加運輸效率,增大一次馱運的利潤,逐步就產(chǎn)生了緊壓茶。作為一個馬幫來說,馱運緊壓茶可以比馱運散茶多運輸大約30-50%。
4. 茶馬古道路線圖效果圖
打開茶馬古道網(wǎng)站,輸入手機號,填入驗證碼即可激活。
5. 茶馬古道路線圖簡筆畫
茶馬古道主要分南、北兩條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起自云南西部洱海一帶產(chǎn)茶區(qū),經(jīng)麗江、中甸(今天的香格里拉縣)、德欽、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衛(wèi)藏地區(qū)。
川藏道則以今四川雅安一帶產(chǎn)茶區(qū)為起點,首先進入康定,自康定起,川藏道又分成南、北兩條支線:北線是從康定向北,經(jīng)道孚、爐霍、甘孜、德格、江達、
抵達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線),再由昌都通往衛(wèi)藏地區(qū);南線則是從康定向南,經(jīng)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貢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向衛(wèi)藏地區(qū)。
擴展資料
歷史上的茶馬古道并不止一條,而是一個龐大的交通網(wǎng)絡。它是以川藏道、滇藏道與青藏道三條大道為主線,輔以眾多的支線、附線構(gòu)成的道路系統(tǒng)。
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亞、西亞、中亞和東南亞,遠達歐洲。三條大道中,以川藏道開通最早,運輸量最大,歷史作用較大。
6. 茶馬古道路線圖素材
“茶馬古道文化叢書”是關(guān)于茶、古道、馬幫和人生活狀態(tài)紀實的故事指南,它只有一個單純的企圖——用描述來引誘人們,讓大家看和欣賞我們的這條“茶馬古道”。
叢書全面介紹了“茶馬古道”區(qū)域的香格里拉、怒江大峽谷、世界文化遺產(chǎn)麗江古城、產(chǎn)茶地的西雙版納、思茅以及中國大西南的其它地方,但是我們?nèi)钥劬o了“茶馬古道”四字。對于茶馬古道而言,旅人、商人、探險家、僧人……卻是匆匆過客。而在人類歷史過程中最漫長的這條艱險之道上,推動古道繁榮的茶馬貿(mào)易已經(jīng)消失,但仍能想像那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畫面和熱氣騰騰的生活,那人類不畏艱難的“茶馬古道”精神,將會給中國的大西南帶來燦爛的前景。昔日的輝煌已沉入西方的地平線,而來日的壯美將升起在東方的天際。
岡倉天心于《說茶》中借他人之口說茶道的真髓“茶道就是這樣一種隱藏著你可以發(fā)現(xiàn)的美的藝術(shù),一種暗示你不敢表白的東西的藝術(shù)。它是平靜而充分地自嘲的高尚的秘密,它本身即是這樣一個幽默——達觀的微笑?!边@是對茶道精神的一種表述,我喜歡。[1]
7. 茶馬古道路線圖滇藏線起點到終點
答:相比于絲綢之路,茶馬古道出現(xiàn)得要晚一些。絲綢之路最早起源于秦漢時期,西漢時的起點為長安,東漢時的起點為洛陽。它的交通方式分為陸路和水路,從中國出發(fā),目的地有北方草原、中亞地區(qū)、南亞地區(qū)、西亞地區(qū)、歐洲等。茶馬古道是我國西南地區(qū)溝通邊疆與內(nèi)地的交通要道,主要分為川藏線和滇藏線。它興起于唐宋時期,在明清時期達到鼎盛,為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做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