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于茶葉的傳說
茶的起源與典故:據茶的起源要推究到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的神農氏時代。神農氏為了給人治病,經常到深山野嶺去采集草藥,他不僅要走很多路,而且還要對采集的草藥親口嘗試,體會、鑒別草藥的功能。
有一天,神農氏在采藥中嘗到了一種有毒的草,頓時感到口干舌麻,頭暈目眩,他趕緊找一棵大樹背靠著坐下,閉目休息。這時,一陣風吹來,樹上落下幾片綠油油的帶著清香的葉子,神農隨后揀了兩片放在嘴里咀嚼,沒想到一股清香油然而生,頓時感覺舌底生津,精神振奮,剛才的不適一掃而空。他感到好奇怪,于是,再拾起幾片葉子細細觀察,他發(fā)現這種樹葉的葉形、葉脈、葉緣均與一般的樹木不同。神農氏便采集了一些帶回去細細研究。后來,就把它命名為"茶"。
中國飲茶起源于神農氏的說法也因民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茶是神農氏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氏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藥而發(fā)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
歷史上第一個提出神農氏為茶祖的人,是茶圣陸羽的《茶經》,文中明確指出:“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而斷定神農氏的依據是《神農本草經》和《神農食經》。前者載:“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后者載:“茶茗久服,令人悅志”。這一傳說一直流傳到當代。
神農氏既是飲茶之祖,理所當然就是“中華茶祖”。
2. 請介紹一款茶葉的歷史傳說或故事
傳說神農一生下來就是個“水晶肚”,幾乎是全透明的,五臟六腑全都能看得見,還能看得見吃進去的東西。那時候,人們經常因亂吃東西而生病,甚至喪命。神農為此決心嘗遍百草,好吃的放在身體左邊的袋子里,介紹給別人吃;不好吃的就放在身體的右邊袋子里,作藥用。不能吃的就提醒人們注意。
相傳有一天,神農在采集奇花野草時,嘗到一種草葉,使他口干舌麻,頭暈目眩,于是他放下草藥袋,背靠一棵大樹斜躺休息。一陣風過,似乎聞到有一種清鮮香氣,但不知這清香從何而來。抬頭一看,只見樹上有幾片葉子冉冉落下,這葉子綠油油的,心中好奇,遂信手拾起一片放入口中慢慢咀嚼,感到味雖苦澀,但有清香回甘之味,索性嚼而食之。食后更覺氣味清香,舌底生律,精神振奮,且頭暈目眩減輕,口干舌麻漸消,好生奇怪。于是再拾幾片葉子細看,其葉形、葉脈、葉緣均與一般樹木不同,因而又采了些芽葉、花果而歸。以后,神農將這種樹定名為“茶”,這就是茶的最早發(fā)現。此后茶樹漸被發(fā)掘、采集和引種,被人們用作藥物,供作祭品,當作菜食和飲料。
另有一種傳說:當時神農氏給人治病,不但需要親自爬山越蛤采集草藥,而且還要對這些草藥進行熬煎試服,以親身體會、鑒別藥劑的性能。有一天,神農氏采來了一大包草藥,把它們按已知的性能分成幾堆,就在大樹底下架起鐵鍋,放入溪水,生火煮水。當水燒開時,神農打開鍋蓋,轉身去取草藥時,忽見有幾片樹葉飄落在鍋中,當即又聞到一股清香從鍋中發(fā)出,神農好奇地走近細看,只見有幾片葉子飄浮水面,水中湯色漸呈黃綠,并有清香隨著蒸汽上升而緩緩散發(fā)。他用碗舀了點汁水喝,只覺昧帶苦澀,清香撲鼻,喝后回味香醇甘甜,而且嘴不渴了,人不累了,頭腦也更清醒了,不覺大喜。于是從鍋中撈起葉子細加觀察,似乎鍋邊沒有此樹,心想:“一定是天神念我年邁心善。采藥治病之苦,賜我玉葉以濟眾生”。自此,一邊繼續(xù)研究這種葉子的藥效,一邊涉足群山尋找此種樹葉。一天,神農終于在不遠的山幼里發(fā)現了幾棵野生大茶樹,其葉子和落入鍋中的葉片一模一樣,熬煮汁水黃綠,飲之其味也同,神農大喜,遂定名為“茶”,并取其葉熬煎試服,發(fā)現確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腦、利尿解毒等作用。因此在百草之外,被認為是一種養(yǎng)生之妙藥。據說,當年神農發(fā)現的這種“茶”,就是今天被人們稱作茶的茶樹。
3. 關于茶葉的傳說有哪些
神農嘗遍百草而識茶,傳說當年神農嘗百草時的解毒之物就是茶葉。
4. 關于茶葉傳說的電視
狗牯腦茶始于清代,關于狗牯腦的傳說是這樣的。話說清代嘉慶年間,在今天的湯湖鄉(xiāng)境內,有一位木商叫梁為鎰,他走水路運一批木材到南京銷售,“天有不測風云”,他在路上突遇暴雨,洪水也隨之而來,他所運的一船木材全部被洪水沖走了。
梁為鎰當時陷入了困境,流落到南京之后,遇到當地的一個財主千金楊氏。楊氏是一個善良的姑娘,她收留了梁為鎰,并與他結為了夫婦。楊氏精于制茶,不久梁為鎰偕楊氏返回故鄉(xiāng),并帶回來一些茶葉種籽。夫妻倆在當地的狗牯腦山上開墾出了一片土地,種上了那些茶籽。從此兩人開始以茶為生,他們給制出的茶葉起名為“狗牯腦茶”。
由于他們制作的狗牯腦茶外形十分精巧,并且色、香、味超群,受到人們廣泛稱贊,狗牯腦茶因此名聲大噪。在民國時期,先后還獲得了巴拿馬一太平洋國際博覽會金獎,浙贛特產聯(lián)合展銷會甲等獎。從此,狗牯腦茶更是聞名遐邇。
5. 關于茶葉的傳說和傳說
茶文化的內涵
從廣義上講,茶文化分茶的自然科學和茶的人文科學兩方面,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與茶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著重于茶的人文科學,主要指茶對精神和社會的功能。
由于茶的自然科學已形成獨立的體系,因而現在常講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學。 茶文化包括茶的歷史、茶的著作、茶的傳說以及人們在飲茶、品茶中的學問,還包括茶在人際交流和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和意義……這些博大精深浩如煙海而獨特清新的人文景觀日益充實和豐富著茶文化的歷史畫廊,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亮麗風景。可以肯定的說,中國是最早發(fā)現茶和使用茶的國家。茶道概述豐富多彩的茶道文化可歸結為茶趣、茶德、茶禪。茶趣即飲茶樂趣,包括物質樂趣和精神樂趣。佳茗、清泉、茶具、良辰、美境。知音,相聚品飲、雅俗共賞。茶趣有雅俗之分,無高下之別。茶德即茶之功德。陸羽同代人劉貞亮提出的"茶十德"以茶嘗滋味,以茶養(yǎng)身體,以茶驅腥氣,以茶防病氣,以茶養(yǎng)生氣,以茶散悶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茶禪是以闡釋茶與佛門之密切因緣。
真意乃茶禪結合而達到的一種境界。禪在梵語中意為"靜慮"、"思維修"、"棄惡"等。在品茶的精神境界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感受到一位西方詩人說:"從一粒砂看世界"。但幾乎每位愛好綠茶或烏龍茶的東方人都不難體會出----從一片茶葉可品嘗出山川風景與大自然的精神。如果你嘴里含上一口西湖龍井茶,茶湯的氣韻,即很容易在你眼前幻化出一片江南水鄉(xiāng)溫柔而秀麗的風光;如果你入口的是安溪烏龍茶、碧天峰鐵觀音,那么,你看到的將是高山頂上的藍天白云,同時隨著芬芳的茶香與茶氣,讓你仿佛身處高山上,呼吸到山上清朗的氣息。
從茶中領會山川風景,與不斷地微妙變化著的真味,真香與氣……不失為回歸自然的一種簡單法門。那么,茶是如何能給予人這一切的呢?除了自然的奧秘以外,就是人為的配合。茶可獨酌,也宜共飲,一杯在手,清香滿室,消除煩慮,使人拋卻是非心、名利心。"寒夜客來茶當酒",以茶奉客,雖不及酒后令人豪情萬丈,意氣風發(fā),但三兩良朋,沏茶小息,令人"六腑皆芬芳",閑話家常、天南地北、氣氛更為和樂,主客更能曲盡情意,茶的世界是一個祥和的世界
6. 關于茶葉的傳說故事
在黃山天海的平天矼,有一塊大石頭,名為飛來石,為什么叫“飛來石”呢?傳說這塊石頭是宋代的時候,從天外飛來的呢!
相傳,宋代有個叫單福的石匠,一生給人家造成了不少橋,心想也在自己家鄉(xiāng)門口的江上建造一座,但嘆息沒有幫手。他膝下只有一女叫小姣,長得聰明美麗。
小姣知道父親的心思,便要求參加幫助干。但那深山采石,百里運石的苦和累,小女子怎么受得了,所以單福就是不答應。小姣跪在地上苦苦哀求,單福沒奈何,才含淚點頭。
單福還把3個徒弟找來幫忙,不久就干起來了。由于開山運石的苦和累實在難受,大徒弟和二徒弟先后悄悄地溜了。
單福和女兒、三徒弟為修橋鐵了心,繼續(xù)風里雨里苦干著。但好幾年過去了,運到江邊的石頭只有一小堆,這樣累死苦死,橋也建不起來。小姣一咬牙,請人寫了“捐身修橋”4個大字,插了個草標,坐到江邊石堆旁。
一連3天,來看的人無數,但望望滔滔江水,就都走了。這天,忽然來了個瘸子,身背一把扇子,摘了草標,問小姣愿不愿意跟他走,小姣回答說:“什么時候把大山里的開采的石頭全運到江邊,就什么時候跟你走?!?/p>
這瘸子原來是八仙中的鐵拐李。他擠出人群,騰云駕霧,很快來到百里外的大山,從背上拿下扇子,對著單福和三徒弟開出的石頭就扇。石頭竟都飛了起來,又紛紛都落在江邊。
單福和三徒弟也被從山上扇到造橋工地。鐵拐李還怕不夠,又對身下立著的一塊巨石扇了3扇子,他就站在那巨石上飛到江邊。只見底下盡人,未敢讓巨石落下。又聽單福大聲說:“石頭夠了!”
鐵拐李便駕起云頭,飄游起來,游到黃山,見黃山風景秀麗,便將石頭落下。從此,這飛來石就給黃山增添了絕妙的一景。
到了明代,黃山的名聲逐漸擴大,吸引了很多游者,除了眾多詩人、文學家外,黃山還吸引明末著名地理學家、旅行家、探險家和散文家徐霞客先后游覽過兩次,相傳“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就是徐霞客游黃山后寫下的妙語。
在明末清初時期,黃山的名氣更是日益高漲,這也歸功于黃山的繪畫藝術。明末清初形成的黃山畫派以黃山為背景作畫,駐足于黃山,潛心體味黃山真景,描繪黃山神妙絕倫的風景名勝。其中代表人物梅清、石濤、漸江更被稱為黃山畫派三巨子。
在清代關于黃山的茶,還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呢!相傳,一個風和日麗、春意盎然的日子,乾隆微服私訪來到了黃山,到山腳下的時候已到了中午。忽然狂風驟起、云濤滾滾,大雨來臨,乾隆急忙避到附近一座農舍旁的毛柵內。
正巧老婦開門出來,見一位神姿飄灑、容態(tài)超逸的客官在毛柵內避雨,便客氣地把客官讓進屋里,乾隆忙問:“晴天白日,怎么下起大雨來,這雨何時能停?”
老婦答道:“黃山的天氣就是這樣,云散雨停,要不到半個時辰,說不定太陽又要出來,看來客官有急事,我去為客官弄點吃的好趕路。”
乾隆帝見村婦舉止有禮,連連拱手,說有勞大娘辛勞了。老婦轉身進了廚房,忙到竹簍里尋找雞蛋,一個也沒有。忽然想起,前幾天把10個雞蛋給家養(yǎng)母雞孵雛了。急忙從雞窩中取出6個,想了一會,還不如一齊取出煮熟給客官充饑。
不一會,老婦笑容滿面地端來雞蛋邊說:“山里人沒啥好招待,這些雞蛋還請客官包涵了?!?/p>
聰明的乾隆帝明白這位賢惠大娘的好意。大娘又去開湯沖泡一杯香茶,乾隆帝品茗著連聲稱贊:“好茶!好茶!大娘,是何名茶,如此香甜爽口?”
大娘說:“云霧茶!我家有片茶園在高山頂上,茶樹終年在云飛霧裹中生長,黃芽鮮嫩,再用屋后常年不斷的泉水,開湯沖泡,分外香甜,它能提神、明目?!?/p>
乾隆帝隨口而出:“御苑芬芳千萬種,不及山中一縷清?!北銚]手告別大娘的盛情厚意走出屋外,果真云散雨停,太陽又露臉了。
乾隆帝帶著極好的心情暢游黃山。回到京城,常跟大臣們談起黃山賢惠的大娘與云霧茶,從此以后在京城傳為佳話。
7. 關于茶葉的著名傳說有什么
中國茶史中的品飲史分吃茶,煮茶,點茶,泡茶等幾個歷史階段。
鮮葉生吃產生于原始社會,至今在原始森林中少數民族還保留鮮葉生吃習俗。而“吃茶去”則更賦予精神文化內涵。而“吃茶”作為語言習慣在很多地方被保留了下來。
所以,“吃茶”不光是一種語言習慣的留駐,更是精神文化的傳承。
8. 關于茶葉的傳說小故事
傳說一:1793年,英國女王的使臣馬戛爾尼對中國進行過一次不成功的訪問,乾隆皇帝拒絕了英國提出的通商要求,但英國使團還是利用在中國內地游歷的機會,暗地里將采集到的中國名貴茶樹種帶去印度。
傳說二:相傳海權擴張時代,西方各國在東方爭奪殖民地,戰(zhàn)事不斷,從歐洲遠赴中國取得茶葉愈來愈困難。1823年,一位來自蘇格蘭的企業(yè)家與冒險家,羅伯特魯斯在印度的阿薩姆地區(qū)發(fā)現了野生的茶樹,英國的紅茶歷史從此展開。
還有一種野史傳說,說來好笑。說英國人本不知道紅茶,因為英國本土不產茶,要從海外長途運輸茶葉,供英國人飲用,但海路遙遙,運輸茶葉船往往在要海上飄泊半年方才到達英國。海運中大海的濕潤早把茶葉捂得發(fā)酵變質,葉色由綠變紅變黑,喝著這種茶,英國人卻以為這是茶本來的美味,為了壓住那不太美妙的怪味,英國人就加奶、糖及檸檬。這種喝茶的方法延續(xù)至今,英國人就只喜好喝發(fā)酵過的紅茶了。
9. 茶葉的傳說和來歷
在民間,有一種獨特的風味食品——茶葉蛋。茶葉蛋物美價廉,既有著雞蛋本身的營養(yǎng),又帶著茶葉幽幽的清香,可就著米粥、豆?jié){作為早餐,又可配以小酒當作點心,還可作為夜宵用以充饑提神。
而且每只僅需幾毛錢,一般在農貿市場或小吃店到處可見,隨手可買,因此備受大家青睞。是誰發(fā)明了茶葉蛋?又是怎么傳開來的呢?這里頭有一個有趣故事。
傳說早年,婺州舉巖茶產地金華北山的鹿田村旁,有一戶姓張的農家,祖祖輩輩靠砍柴、種茶為生,沒出過一個讀書人。到了這一代,終于有了個讀過幾年私塾的兒子,叫張志學。
因此,盡管到張志學娶妻生子后,全家人還是什么活都不讓他干,只要他發(fā)狠讀書,考取功名,走出大山,光宗耀祖。這張志學雖然不沾酒,不參賭,卻有一個怪毛病——嗜茶如命,而且非長在自己村邊附近的舉巖茶不喝。
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巖茶一飄香,文思如泉來”,反之,則文思涸竭,什么文章也做出不出來了。
有一年,張志學下山鄉(xiāng)試,考場中提供的是別處茶葉煎煮的茶水,他怎么喝也喝不出個味來,總覺得少了點什么,于是老走神。
眼看考試時間快到了,試卷上還是空空如也,他情急之中便自作聰明地妙筆生花起來,寫下一篇彼茶與此茶的品茶文章。結果,文不對題,名落孫山,被人傳為笑談。
張志學的妻子王雪茶是個賢惠又聰明的女子,有了丈夫的這次笑話后就多長了個心眼,不管張志學在哪里,都保證讓他喝上家鄉(xiāng)的舉巖茶。
張志學在家讀書寫字,王雪茶就奉上一杯熱騰騰的舉巖茶;張志學外出會友作文,王雪茶就早早地包上一袋舉巖茶放進他的袖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