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具的制作工藝
我國的茶具,品種繁復,造型美好,既有適用價值,又富藝術之美。所以,舉世聞名,為歷代吃茶喜好者所喜愛。在中國吃茶的開展史上,無論是吃茶風俗,照樣茶類加工,都閱歷了很多轉變。作為吃茶用的專用東西,必定也有一個開展和轉變的進程。
六大茶具品種如下:
1、陶土茶具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興紫砂茶具,紫砂壺其里外都不夠釉,采用本地的紫泥、紅泥、團山泥摶制焙燒而成。因為成陶火溫高,燒結密致,胎質細膩,既不滲漏,又有肉眼看不見的氣孔,經久運用,還能汲附茶汁,蘊蓄茶味;且傳熱不快,不致燙手;若熱天盛茶,不易酸餿;即便冷熱劇變,也不會決裂;若有需要,甚至還可直接放在爐灶上煨燉。紫砂茶具還具有造型精練不吝嗇,色彩憨厚高古的特點,外形有似竹結、蓮藕、松段和仿商周古銅器外形的。
2、瓷器茶具
(1)白瓷茶具:白瓷以景德鎮(zhèn)的瓷器最為有名,其他如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安徽祁門的茶具也各具特征。元代,景德鎮(zhèn)的青花瓷出名于世,并遠銷國外。
(2)青瓷茶具:青瓷茶具晉代開端開展,宋朝時五臺甫窯之一的浙江龍泉哥窯到達了鼎盛期間,出產各類青瓷器,包羅茶壺、茶碗、茶盞、茶杯、茶盤等。
(3)黑瓷茶具:宋代福建斗茶之風流行,斗茶者依據經歷以為建安所產的黑瓷茶盞用來斗茶最為適合,因此著名。宋蔡襄《茶錄》說:“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家自不必?!?/p>
3、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始于清代,首要產于福建福州一帶。福州出產的漆器茶具多姿多彩,有“寶砂閃光”、“金絲瑪瑙”、“釉變金絲”、“仿古瓷”、“雕填”、“高雕”和“嵌白銀”等種類,特殊是發(fā)明了紅如寶石的“赤金砂”和“暗花”等新工藝今后,愈加鮮艷耀眼,逗人喜歡。
4、玻璃茶具
在現代,玻璃器皿有較大的開展。玻璃質地通明,光澤耀眼,外形可塑性大,形態(tài)萬千,用處普遍。玻璃杯沏茶,茶湯的艷麗光彩,茶葉的細嫩柔嫩,茶葉在整個沖泡進程中的上下穿動,葉片的逐步伸展等,可以一目了然,可說是一種動態(tài)的藝術賞識。特殊是沖泡各類名茶,茶具晶瑩剔透,杯中輕霧縹緲,清亮碧綠,芽葉朵朵,亭亭玉立,觀之心曠神怡,別有幽默。玻璃用具的缺陷是輕易破裂,比陶瓷燙手。
5、金屬茶具
用金、銀、銅、錫等金屬制造的茶具,尤其是錫作為貯茶器具資料有較大的優(yōu)勝性。錫罐多制成小口長頸,蓋為筒狀,比擬密封,因而對防潮、防氧化、防光、防異味都有較好的結果。唐代時皇宮飲用顧渚茶,金沙泉,便以銀瓶盛水,直送長安,首要因其不易破裂,但單造價較昂貴,普通老庶民無法運用。
6、竹木茶具
在前史上,廣闊鄉(xiāng)村,包羅產茶區(qū),良多運用竹或木碗沏茶,它價廉物美,經濟實惠,但現代已很少采用。至于用木罐、竹罐裝茶,則依然到處可見,特殊是作為藝術品的黃陽木罐和二簧竹片茶罐,既是一種奉送親朋的珍品,也有必然的適用價值。
中國前史上還有效玉石、水晶、瑪瑙等資料制造的茶具,但總的來說,在茶具史上僅居很非必須的位置。由于這些用具制造堅苦,價錢昂揚,并無多大適用價值,首要作為陳設,用來顯示主人富有罷了。
2. 茶具制作工藝尺寸圖
一般茶幾都是1000*1000mm、1100*650mm、800*800的。通常800*800的茶幾擺放都會比較美觀!茶幾一般分方形、矩形兩種,高度與扶手椅的扶手相當。所以你家要是大茶盤之類的,一般茶具尺寸長5CM,高2.8CM,容積25ML
3. 茶具的制作工藝流程圖
不是,有嘴的茶壺不會有兩個嘴,假設沿著一條直線折疊的話不能完全重合。把一個圖形沿著某一條直線折疊,如果直線兩旁的部分能夠互相重合,這種圖形才是軸對稱圖形。
4. 茶具的制作工藝有哪些
臺灣建窯茶具,有“臺灣第一品牌”陶藝之美譽。具有濃郁的中國特色,工藝精美,款式多樣,大陸和東南亞久負盛名,是茶具中的精品。 建窯燒造的瓷器品種有青釉瓷器、黑釉瓷器,以黑釉瓷器為主。黑釉瓷器又以兔毫盞為主,是宋代最佳“斗茶”用具之一。此外,還有油滴、鷓鴣斑、曜變等釉均是宋代黑釉瓷器的代表作。 建窯黑釉瓷蓋一度曾是貢品,受到宮廷青睞,并還流傳到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qū),深受當地人民歡迎,在中外文化交流史具有重要地位。
5. 茶具制作工藝周期
(1)常溫~200℃,為紫砂坯體的脫水階段,這段時間內主要是排除坯體內的結合水(機械水),要求升溫緩慢均勻。
我們知道100 ℃為水的沸點,當窯溫升至105℃時,坯體內大量水分開始蒸發(fā)。為了有效而完全的排除水分,105℃時應保溫30分鐘,即30分鐘時間內窯溫始終控制在105℃左右。脫水階段必須緩慢升溫,否則坯體極易開裂或炸裂。(2)200℃~500℃是紫砂坯體排除結晶水的階段,結晶水又叫結構水,它不同于泥料的結合水,必須在450℃-500℃時才能從Al2O3?2SiO2 ?2H20 (高嶺土)中分解,這時只要平穩(wěn)的正常升溫即可。(3)500℃~600℃為石英晶型轉變階段。石英(即SiO2)在573℃時,從?-Si02—〉α-SiO2,其體積增加0.84%,而紫砂泥料中含有大量的SiO2成份,特別是段泥(或本山綠)含量更大。所以這一階段燒成操作要特別當心。雖然整個反應過程很快,只需短短幾分鐘時間,但如處理不當,就有可能出現坯體開裂。這一時間段必須確保窯內溫度均勻,盡可能的減少窯內各處的溫差,這是相當關鍵的。(4)600℃~1050℃,氧化分解階段,在這階段碳酸鹽得到分解,氧化鐵、氧化錳等著色氧化物開始顯示本色。(5)1050℃~1200℃,燒結階段(這是指紫泥溫度),當窯溫達到這個溫度時,尚需保溫一段時間,因紫砂壺為薄壁產品,一般保溫3O分鐘即可,保溫的目的是為了減少窯內上下溫差。當上下溫度相同時,可以停止加溫,關閉燒嘴。(6)1200℃~700℃,急冷階段,這一階段窯內制品還處在熔融的有塑性的狀態(tài),可以快速急冷而不至于開裂。采用快冷有兩個好處,一是可以縮短燒成周期,提高窯爐工作效率;二是由于急劇快冷,制品表面光澤度極好,茶壺的水色可以顯現。(7)700℃~400℃為緩慢冷卻階段,這一階段很重要,操作時尤應注意。因為573℃為石英晶型轉化溫度,制品中石英成分將由僅α-Si02—〉?-SiO2 ,體積縮小0.84% ,特別是段泥(本山綠)產品更應當心,要確保窯內緩慢而又均勻的冷卻,否則制品極易驚裂報廢。(8)400℃~90℃為正常冷卻,也可快也可慢,反正此時的冷卻已不會對產品產生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