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學者松下智在《中國名茶之旅》一書中,將湖南黑茶中的茯磚茶稱之為“神秘的絲綢之路之茶”。茯磚茶的神秘在于有著神奇的保健功能,以至于西北少數(shù)民族“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將茶視若生命。而茯磚茶獨特的保健功能主要來自茶中一種金黃色顆粒狀菌種,俗稱“金花”。
一、認識“金花”
茯磚茶品質(zhì)要求茶葉中“金花”普遍、茂盛、顆粒大、色澤鮮艷、呈金黃色,不含雜菌。金花普茂是品質(zhì)好的表現(xiàn)。沒有金花則不合格。最初是西北少數(shù)民族的牧民從飲用實踐中體會到:“金花”生長好的茶滋味醇和,沒有苦澀味或少有苦澀味,更能去油膩,利消化。真正從事“金花”研究的首先是中茶公司的徐國楨。1941年徐挑取少許菌種接種于PDA培養(yǎng)基上,于24度培養(yǎng)5天,再行單孢分離獲單孢菌種??上У氖桥囵B(yǎng)的菌種只是無性階段,未見有性階段。他認為,通過“發(fā)花”的茯茶,湯色變棕紅,滋味變醇和,其研究報告描述了“金花”菌的形態(tài)和在真菌學中的地位。此后,趙學慧、胡建程、鄧冠云及四川輕工學校發(fā)酵研究組等對此菌也作了研究,多數(shù)鑒定為謝瓦氏曲霉(A.Cbe-valieri)。因此,謝瓦氏曲霉成為此后一段時期的標準稱呼。
1987年,湖南農(nóng)學院溫瓊英教授等對黑茶中的主要微生物作了進一步研究,并對“金花”進行了重點研究。她對該菌的子囊孢子進行了電鏡觀察并拍攝了照片,也作了其它培養(yǎng)特征觀察,并請中國科學院齊祖同協(xié)助鑒定。齊祖同用英聯(lián)邦真菌研究所的冠突曲霉模式菌株172280作了對比,認為此菌與模式菌株在培養(yǎng)特征和顯微特征是一致的,他將此菌初步定為冠突曲霉。1990年倆人對該菌作了進一步研究,認為使用冠突曲霉這一名稱與國際植物命名法規(guī)相抵觸,正式將該菌種鑒定為冠突散囊菌[溫瓊英:“茯磚茶中優(yōu)勢菌的種名鑒定”《中國茶葉》1990(6):2-3;齊祖同、“茯磚茶中優(yōu)勢菌種的鑒定”《真菌學報》1990,9(3),176-179]。目前,對“金花菌”的名稱仍有爭議。
二、金花對人體保健的作用
西北少數(shù)民族對長滿“金花”的茯磚茶情有獨鍾,到了“一天不喝則滯(脹),三天不喝則病”的地步。這是因為他們以游牧為生,多食牛羊肉和奶酪,飲用“金花”茯茶有明顯的消滯脹,利消化的作用。
有研究表明,冠突散囊菌絲體富含15種氨基酸,其中包括人體所有必需的氨基酸。劉勤晉等對茯磚茶對人體保健作用進行了研究。他們采用健康新西蘭大白兎進行動物試驗,結果表明:高膽固醇組家兔血液中膽固醇的水平達正常含量的10倍以上,高密度脂約增加一倍;玉米花粉十膽固醇飼料組在前兩個月膽固醇處于高水平,第三個月有下降趨勢;而喂茯茶液十膽固醇飼料組,家兔血膽固醇及脂質(zhì)均低于花粉組,證明玉米花粉具有降膽固醇作用,而茯磚茶液效果更好于玉米花粉。同時,他們也進行了對高血脂癥的臨床研究,選取50名高血脂癥男性患者,60-70歲,實驗前進行血液生化檢查,飲茶前做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和脂質(zhì)過氧化物檢查,在不改變飲食結構的前提下,每日服用茯磚茶12克,一個月后,50位受試者的血液生化指標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表明茯磚茶有明顯的降血脂作用。
湖吉首大學黃群、陳林杰等也對冠突散囊菌發(fā)酵液和茯磚茶液對消化酶活性進行了研究,在模擬人體胃腸環(huán)境中,研究不同發(fā)酵時期的冠突散囊菌黑茶發(fā)酵液和茯磚茶液對淀粉酶、脂肪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影響。結果表明,茯磚茶液可促進淀粉的酶解和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對蛋白質(zhì)的酶解,有利于淀粉、蛋白質(zhì)的消化吸收,改善人體腸胃功能,能抑制脂肪在消化系統(tǒng)中的降解、吸收,有利于人體的降脂減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