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天堂网小视频免费大全,2018天天射干天天干蜜月视频,2021国产亚洲日韩在线,国内自拍天天操天天干,亚洲天堂在线观看视频,人妻少妇456在线视频,免费观看男女污污视频

返回首頁

明代的茶藝思想有哪些(明代茶文化藝術)

來源:m.sjzs369.com???時間:2023-04-13 01:00???點擊:160??編輯:admin???手機版

1. 明代茶文化藝術

茶藝與茶文化主要學習農業(yè)生物科學、食品科學、茶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茶樹栽培育種和茶葉生產、營銷基本訓練,具有茶樹栽培育種、茶葉生產、茶的綜合利用和營銷方面的基本能力。本專業(yè)主要研究茶葉的生產、加工、茶藝美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藝知識,掌握現代茶葉營銷技巧、泡茶技藝、品茗環(huán)境設計、舉辦茶會的技能,具備茶藝與飲料、飲料食品的開發(fā)與營銷能力及茶館經營管理能力。例如:以茶為載體的茶文化推廣及國際文化交流,茶文化旅游景點講解員

茶藝與茶文化專業(yè)開設課程主要有:中國茶文化學、中國茶俗、茶道歷史、茶藝學、茶藝館實用英語、茶企業(yè)經營與管理、茶葉保健學、茶樹栽培、茶葉加工與品評、茶具鑒賞、茶藝沖泡技巧、茶藝表演與編創(chuàng)、消費心理學、茶葉市場營銷、職業(yè)形象與社交禮儀、文學欣賞、音樂欣賞、美術欣賞、表達與溝通、英語聽說、形體訓練、古箏。

2. 明代的茶文化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和中華的文化內涵禮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征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禮節(jié)現象。

茶文化是一種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長期以來不斷完善的一種習慣,這寫知識慢慢地變成大家一種認可到信仰而形成了一種在中國文化范疇之內的文化現象。

茶文化既屬中國文化范疇,即為以禮規(guī)范在品茶的各個細節(jié),講究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huán)境、和飲者的修養(yǎng)、情緒等共同形成的一種意境之美。

茶文化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并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于中國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huán)境。

3. 明代 茶

明代茶盞,仍用瓷燒制,但由于茶類改變,宋時盛行的茶開始消衰,飲茶方式改變,此時所用的茶盞已由黑釉盞(碗)變?yōu)榘状苫蚯嗷ù刹璞K。

雞心杯,底部像雞心形狀。最早出現在明代永樂年,現在是非常多見的器形。

直筒杯,最早的杯形,漢代原始青瓷就這么做?,F在做的很小,叫聞香杯,聞茶的香氣用的。

馬蹄杯,又名嘉靖杯,倒看像馬蹄。明朝出現的,清代的馬蹄杯多畫斗彩,比如著名的十二花神。

鈴鐺杯,馬蹄杯加高了,像一個鈴鐺。這種杯高,適合畫站立的人物。

高足杯,又名靶盞、把杯,有點像喝葡萄酒的高腳杯。唐代有用金銀做的高足杯,估計是西域傳進來的。這種杯適合騎馬時握在手中飲酒,又叫馬上杯。

斗方杯,像過去量米用的斗,方形的,故名斗方。過去沒有石膏模具,這種杯又不能拉坯成型,要用泥片拼接粘合起來,制作難度很大,燒制過程中的變形率也很高,珍貴。還有一種方形的紫砂壺也叫斗方,不過是倒過來的。

壓手杯,明代皇室專用杯形,史書多有記載,永樂青花壓手杯與雞缸杯齊名,非常名貴。這種杯撇口弧腹,拿的時候口沿正好壓在手指上,故名“壓手”。另一個說法是,此杯下部胎厚,比一般杯重,所以叫“壓手”。沒有撇口的叫成化杯,口是直的,雞缸杯就是這個杯形的矮款,后兩種的胎要比壓手杯薄。

公道杯,古今不同。明清時的公道杯里面有一個小人,里面藏著巧妙的機關,倒酒沒過小人時,酒就全漏出去了。這樣可以保證每個人喝的酒都一樣多,故名公道。

4. 明代茶文化藝術的特點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 從唐代開始,中國的飲茶習俗就傳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開始種植茶樹,制造茶葉。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獨具特色的日本茶道。

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他明確提出 “和、敬、清、寂”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們通過茶室中的飲茶進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溝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內心的塵垢和彼此的芥蒂,以達到和敬的目的。

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種儀式化的、為客人奉茶之事。原稱為“茶湯”。日本茶道和其他東亞茶儀式一樣,都是一種以品茶為主而發(fā)展出來的特殊文化,但內容和形式則有別。

茶道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最初是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趙州從諗禪師曾經以“吃茶去”來接引學人;后來才成為分享茶食的儀式?,F在的日本茶道分為抹茶道與煎茶道兩種,但茶道一詞所指的是較早發(fā)展出來的抹茶道。

現代的茶道,由主人準備茶與點心,還有水果招待客人,而主人與客人都按照固定的規(guī)矩與步驟行事。除了飲食之外,茶道的精神還延伸到茶室內外的布置;品鑒茶室的書畫布置、庭園的園藝及飲茶的陶器都是茶道的重點。

5. 明代茶文化藝術特征

古蜀人口眾多,成都平原、岷江流域自古就繁衍著漢、藏、羌等十余個民族,這些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和享受者,各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習俗、宗教信仰、傳統(tǒng)節(jié)日、穿著打扮,以及獨特的節(jié)慶、歌會等,都為蜀文化注入了多彩多姿的內容。

蜀文化從本質上說算一種內陸農業(yè)文化,它的肇始、發(fā)展,與治水有密切關系。古蜀不僅有以大禹治水、李冰治水著稱的農耕文明,而且有發(fā)育較早的工業(yè)和商業(yè),是世界最早的天然氣開采地、是世界雕板印刷術、世界紙幣、世界蓋碗茶文化的起源地;是中國最早出現城市文明的地區(qū)之一。

6. 明代茶文化的主要特色

1、歷史悠久、基礎堅實

(1)杭州自古以來就是名茶產區(qū),茶文化歷史悠久

杭州襟江帶湖。它西有西湖,南臨錢塘江,受一江一湖水汽調節(jié)和東南亞季風的影響,氣候溫暖濕潤,時常有和風細雨,朝云暮霧,獨特的小氣候十分有利于茶樹的生長。因此早在唐代杭州就是著名的產茶區(qū)。據陸羽《茶經》載:“錢塘(茶)生天竺、靈隱二寺”、“杭州臨安、於潛二縣茶生天日山者與舒州同”。

南宋時杭州已茶事興盛,城市茶肆大興,同時從寺院到宮廷再到民間的茶禮儀已成體系。名揚中外的徑山茶禮就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

(2)眾多的名茶構建了杭州茶文化的堅實基礎

杭州自古以來就是名茶產區(qū),如明代的13種名茶中就有3種是產于杭州的。如今的杭州名茶主要有:中國十大名茶之首的西湖區(qū)的西湖龍井、余杭區(qū)的徑山茶、淳安縣的千島玉葉、桐廬縣的雪水云綠、建德市的千島銀針、臨安市的天目青頂、富陽市的富春茗綠、蕭山區(qū)的云石三清茶、濱江區(qū)的桂花茶。正是這些名茶構建了杭州茶文化的堅實基礎。

2、類型多樣、絢麗多姿

(1)秀麗的茶鄉(xiāng)風光

從龍井茶鄉(xiāng)到徑山茶鄉(xiāng)、天目青頂茶鄉(xiāng),杭州各茶鄉(xiāng)都山清水秀,滿目蔥蘢。

一片片茶園碧綠如染,一層層茶山連接云天。春茶期間,細雨蒙蒙,漫山遍野,云霧繚繞。茶園周圍林木成蔭,綠樹婆娑。每當早春時節(jié),氣溫回升,茶芽就象冬雷驚筍,吐出薪芽,青翠欲滴的茶叢,滿山遍野的映山紅,還有那山溪、小道、鳥語、花香、茶歌,穿著漂亮、玲瓏活潑的采茶姑娘,穿梭于茶叢間。此時的茶山,稱為人間仙境,并非夸張。

現代人處于煩囂的都市,對美妙似仙境的茶鄉(xiāng),更為向往。現代詩人唐韜訪問龍井茶鄉(xiāng)后,竟要“詩人不做做茶農”,他在《訪西湖梅家塢茶村》的詩中吟道:“梅家塢村翠干重,一縷香煙繞秀峰。如此湖山歸去得,詩人不做做茶農”。

(2)精湛的采茶、制茶工藝

經過數百年的實踐,杭州茶農積累了一整套精湛的茶葉采摘和制作工藝。

采茶一般在清明前后,采摘的標準根據不同的等級而不同,如極品龍井芽葉細嫩,采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初展,每公斤干茶有茶芽8萬個左右。

龍井茶的炒制技術巧奪天工,炒制手法包括抖、帶、搭、甩、捺、拓、扣、壓、磨、推等,號稱十大手法。炒制時,不時變換手法,因勢呵成,巧妙非常。

(3)獨特的品質風格和品飲趣味

杭州的眾多名茶各具獨特的品質風格。如:西湖龍井以“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名譽中外,其外形似碗釘,色澤翠綠或帶糙米色,鮮活而油潤,香氣鮮爽持久,滋味甘鮮可口,葉底黃綠,嫩勻成朵;徑山茶外形細嫩,緊結顯毫,色澤綠翠,內質栗香持久,滋味爽口,湯色嫩綠,葉底細嫩;千島玉葉外形條直扁平,挺似玉葉,芽壯顯毫,滋味醇厚耐泡,湯色明亮,葉底厚實均勻;雪水云綠外形挺直扁圓,嫩綠似蓮芯,銀茸素裹,清香高雅等等。

由于杭州名茶多為綠茶,因此在品飲方面也獨具特色。以品賞龍井茶為例,宜用透明的玻璃杯沖泡,透過玻璃杯看去,猶如蘭花初綻,鮮活成朵,旗槍聳立,交相輝映,亭亭玉立,栩栩如生;茶湯嫩綠,清澈明亮,舉杯品嘗,香馥若蘭,鮮爽可口。關于龍井茶的品飲,清代陸次云曾有一番探幽人微的贊嘆:“龍井茶,真者甘香如蘭,幽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無味,飲過之后,覺有一種太和之氣,彌淪與齒頰之間,此無珠之味,乃至味也?!?/p>

(4)古老動人的茶傳說和趣聞軼事

杭州作為眾多名茶的發(fā)源地,自古以來就有很多關于茶的傳說,有“十八棵御茶”的傳說、“龍井”之名由來的傳說等等。

名茶還與眾多的名人留下了不少的軼事佳話。從“君不可一日無茶”的乾隆皇帝到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再到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朝鮮首相金日成、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英國伊麗莎白女王、法國總統(tǒng)蓬皮杜等都與龍井榮有著深厚的淵源。

這些典故、軼事是旅游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增加了實體性景觀的文化內涵和趣昧性,能達到引人人勝的效果。

(5)形式多樣的茶禮

在杭州茶文化中頗有特色的茶禮主要由宮廷茶禮、民間茶禮和寺院茶禮三塊組成。

杭州的宮廷茶禮在宋代已頗具規(guī)模,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宋徽宗趙估作有《文會圖》。圖的下方有四名侍者分侍茶酒,茶在左,酒在右。巨大的方案可環(huán)坐十二個位次。宴桌上有珍羞、果品及插花。樹后石桌上有香爐與琴。整個宴會設在寬敞的廳堂中,氣氛較一般的茗飲拘謹,是禮儀性的宮廷茶宴。

杭州的民間茶禮是自南宋時迅速發(fā)展起來的(宋代是茶文化由中間階層向上下兩頭擴展的時期,使茶文化逐漸成為全民族的禮儀與風尚),相當部分延續(xù)至今。主要表現為:迎賓送客以茶相待,禮尚往來茶葉為首選,在婚媧、祭祀層面表現也尤為突出。

如宋人吳白牧的《夢梁錄》記述了當時杭州婚姻習俗中的“茶禮”,俗稱“茶定”,即男方向女方求婚的聘禮。當然.聘禮的內容以龍井茶為主。“茶禮”是男女雙方最后確定婚姻關系的重要形式。

在杭州不少地方,除夕夜請菩薩,需把當年采摘的頭茶作供品,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茶葉豐收。大年初一清晨,每家每戶必須讓男子先起床,泡上一杯當年產的龍井新茶,拿兩個金團,放在灶神堂前,恭祭天地神靈。每年新茶上市之前,也需祭祀天地神靈和祖先,取意讓他們先嘗新,同時配以諸色細果,饋送親戚比鄰,叫“七家茶”。茶農最害怕天旱和蟲災,如果遇到天旱和蟲災,必須用豬頭三牲祭祀龍王菩薩、孟姜菩薩,有時還要抬著龍王的神位,一路敲鑼打鼓,去茶山上兜一圈,這叫“出神”。目的是為了求雨、消除蟲災。

杭州的寺院茶禮儀是杭州茶文化禮儀中獨具魅力的一塊。杭州的茶文化與佛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據記載,杭州最早植茶的就是寺院。陸羽在《茶經》中載:“錢塘(茶)生天竺、靈隱二寺?!焙贾輧珊絽^(qū)的寶云寺、白石寺、垂石寺均產茶。又因為茶理中的養(yǎng)生、清思等與佛理相吻合,就更促進了寺院儀的發(fā)展。其中最著名的是余杭的徑山寺茶宴。宋代徑山寺以佛和茶名,號稱江南撣林之冠。茶宴上,要坐談佛經,也談茶道,并賦詩。徑山的茶宴有一定的程式。

(6)雅俗共賞的茶詩、茶詞、茶聯(lián)

杭州有許多著名的茶詩、茶詞,縱貫古今。如唐代詩人釋皎然的《對陸迅飲天目茶元居士晟》,與陸游同時代的皇甫曾所做的《送陸鴻漸天日采茶回》,乾隆所做的《觀采茶作歌》、《于金山烹龍井雨前茶得句》、《再游龍井作》、《坐龍井上烹茶偶成》等等。特別是“龍井新茶龍井泉,一家風味稱烹煎”,“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騎火品最好。西湖龍井舊擅名,適來試一觀其道”等名句,膾炙人口。近代的如周祥均所做的《龍井茶虎跑水》,如行云流水,令人傾倒。

杭州的茶聯(lián)大多以茶事為內容,常懸掛在杭州茶館、茶樓、茶室、茶葉店、茶座的門庭或石柱上。昔日杭州幾溪的林海亭、九溪茶場、藕香居,現今杭州龍井秀萃堂茶室、九溪十八澗茶廳、茶人之家l西湖國際茶人村等均有許多茶聯(lián)。如:“小住為佳,且吃了趙州茶去;日歸可緩,試同歌陌上花開”、“無事且臨溪,喝杯茶去;有泉可灌足,得空再來”、“泉從石出情宜冽,茶白峰生味更圓”、“泉清讓虎跑,茗貴稱龍井”、“欲把西湖比西子,從來佳茗似佳人”等等。這些茶聯(lián)常給人古樸高雅之美,也常給人以正氣睿智之感,還可以增加品茗情趣。

(7)獨具風韻的杭州茶館

杭州的茶館歷史悠久。南宋時茶事興盛,金人滅北宋,南宋建都于杭州,把中原的儒學、宮廷文化都帶到了這里,使這座美麗的城市茶肆大興?!秹袅讳洝份d:“杭州茶肆,插四時花,掛名人畫,裝點門面,四時賣奇茶異湯?!蹦菚r的茶館已經分出各種不同的種類來了,有聽琴說書就著茶的,文人雅士聚會開茶話會的,市井引車賣漿者則常常在街頭茶攤上邊斗茶邊談天說地,趙盂煩專門有《斗茶圖》記錄了這一場景。到了明代市井里巷間的茶館就極為普遍了,張岱和吳敬梓在他們的文學作品中作了詳細的描寫?!度辶滞馐贰分杏袀€馬二先生,去了吳山,見“這條街,單是賣茶的,就有三十多處”。19世紀中葉,杭州包括近郊在內,全市已有大小茶館二百多家。

現在,據統(tǒng)計,杭州茶館達到了300多家。杭州茶館是杭州茶文化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杭州本地人喜歡泡茶館,外地居民也喜歡到杭州的茶館去,體驗一下杭州的茶文化,體驗“天堂居民”的生活。2000年9月的《杭州日報》,報道過一件有趣的事,有位外地人士,在杭州15天,居然有12天是在茶館里度過的,以至有人稱杭州為茶館城市。

7. 明代文人茶藝的代表人物

1、歸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世稱“震川先生”。江蘇昆山人。明代官員、散文家,著名古文家。

2、楊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號月溪、升庵,又號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馬碧雞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qū))人,祖籍廬陵。明代著名文學家,明代三才子之首,東閣大學士楊廷和之子。

3、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xiāng)(今屬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人,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

4、張岱:(1597年—1679年),又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天孫,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漢族,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晚明文學家、史學家,還是一位精于茶藝鑒賞的行家,崇老莊之道,喜清雅幽靜。不事科舉,不求仕進,著述終老。精小品文,工詩詞。是公認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學家之一,其最擅散文。他的散文語言清新活潑,形象生動,廣覽簡取,《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入選了初中語文課本)是他的代表作。

5、宋濂:(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20日),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后遷居金華浦江。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并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并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6、高啟:(1336-1373),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杰”,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杰”,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

7、李攀龍:(1514—1570)字于鱗,號滄溟,,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明代著名文學家。繼“前七子”之后,與謝榛、王世貞等倡導文學復古運動,為“后七子”的領袖人物,被尊為“宗工巨匠”。主盟文壇20余年,其影響及于清初。

8、馮夢龍:(1574年—1646年),字猶龍,又字子猶,號龍子猶、墨憨齋主人、顧曲散人、吳下詞奴、姑蘇詞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明代文學家、思想家、戲曲家。馮夢龍出身士大夫家庭,與兄馮夢桂、弟馮夢熊并稱“吳下三馮”。他的作品比較強調感情和行為,最有名的作品為《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稱“三言”。

9、唐寅(唐伯虎):(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字伯虎,后改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人,明代著名畫家、書法家、詩人。

10、袁宏道(1568年-1610年),字中郎,號石公,明朝湖北省公安縣長安里人,知名文學家。與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人稱“三袁”。袁宏道為三袁之中,文學成就最為杰出。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