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茶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閩有“居建陽縣的畬族雷大爺創(chuàng)始擂茶”的傳說;湘有“諸葛亮麾下進軍湘中遭遇瘟疫,一老嫗制擂茶祛疾”的故事。有關(guān)的文學記載也散見在一些古籍中,如黃升《玉林詩話》所載《肝胎族舍》一詩曰:道旁草屋兩三家,見客擂麻旋足茶。漸近中原語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足證研麻,泡茶款客,是當時江南的一種風俗。此外,汪增棋先生引《都城紀勝,茶坊》冬天兼賣擂茶、冬月添賣七寶擂茶;又引杭州人一天吃三十文木頭這一古語,說明歷史上南宋偏安,人口眾多,擂茶相當普及,甚至日耗大量木質(zhì)棗擂杵。
擂茶做法,來歷
顧名思義,擂茶得用器具來“擂”。它的主要器具就是擂持和擂缽。擂持為一根2尺長的棍子,一般用茶樹枝或白蛇藤制作而成(屬于可食雜木),講究的話,可在擂持上端刻環(huán)溝系繩懸掛,下端則刨圓便于擂轉(zhuǎn);而擂缽是當?shù)氐囊环N特制陶盆,其內(nèi)壁布滿輻射狀溝紋(其粗糙程度是為了擂茶過程中增加摩擦力),呈倒圓臺狀。擂茶的基本原料是茶葉、米、芝麻、黃豆、花生、鹽及橘皮,有時也加些青草藥。茶葉其實不全是茶葉,可充當茶葉的品種很多,除采用老茶樹葉外,更多的是采摘許多野生植物的嫩葉,如山梨葉、大青葉等等,不下十余種。經(jīng)洗凈、燜煮、發(fā)酵、曬干等工序而大量制備,常年取用……關(guān)于擂茶的起源,有許多不同的說法流傳,最常聽到的故事版本是,東漢時期的大將軍馬援帶兵途經(jīng)武陵(現(xiàn)今湖南地區(qū))時,隊上士兵們突染瘟疫急病,幸好有當?shù)氐霓r(nóng)戶及時提供祖上相傳數(shù)代的除瘟良方:取生茶、生姜、生米各十石,磨成糊狀后以開水沖食。故事的結(jié)果是士兵們茶到病除,擂茶也由此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