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葉碳化是什么意思
大家都知道,大紅袍屬于是一款武夷山巖茶,傳統(tǒng)工藝制作的巖茶,一般都是需要雨前采摘,并且初焙去除水氣以后,分三個階段,也就是從6-9月份三個月的時間,采用荔枝炭在傳統(tǒng)的竹籠焙火烘焙而成的。
傳統(tǒng)巖茶,烘焙工藝又分為輕度烘焙、深度烘焙,一般價格不可能一次性到位,否則茶葉是很容易炭化的,所以只可以通過每個階段去讓茶葉里面的水氣慢慢的吐出來,第一階段焙火以后,繼續(xù)放置個半個月時間,才可以繼續(xù)進入下一個烘焙階段。
第一個階段烘焙的半成品,稱之為是中清火,湯色是金黃色的;第二階段的半成品,稱之為是足火,湯色是橙黃色的;第三階段的成品,稱之為是中足火,湯色是橙紅色的。
第一階段:中清火
中清火巖茶,香氣高雅,但火味不明顯,所以對于那些口感比較淡的茶友們來說是情有獨鐘的,為巖茶中的半成品。
因為中清火巖茶水氣還沒有徹底的消散,存放個一年時間后容易出現(xiàn)反青的現(xiàn)象發(fā)生,不容易存放,所以最好建議是一年半內時間飲用完。
所謂巖茶反青,也就是殘留在茶葉里面的水分,在保存過程中會轉移到表面,產(chǎn)生青味,這樣會影響到飲用口感。
第二階段:中火
中火,是關于香氣還有巖韻的,因為炭火調和到平衡感絕佳的一個階段這時候的花香,被炭火轉為內斂卻極有張力厚重的巖韻,遇上濃烈清幽不一的花香,被調和得生氣勃勃。
中火的火氣,焙火后一般放置一至三個月后可飲用,非常適合當年即飲。茶農(nóng)表示,中火茶一般大約在二年反菁,所以如果需要存放至老茶,則需再次焙火后再儲存。但有茶友藏茶十數(shù)年的中火茶,表示只要存放干燥得宜,還是風味絕佳不見菁味。
第三階段:中足火
是老茶收藏的首選。武夷山的茶農(nóng),因為每年烘茶的時候,必須試數(shù)百次半成品的火侯,早已習慣于火味。不僅“接唇”,部分茶農(nóng)仍直接在試茶時飲入口腹。殊不知當年剛培好的中足火,火氣強旺,入口在口腔至喉嚨端燥性熾烈,一般人身體承受不了這樣的燥性。
其實在周亮工的《閩茶曲》詩后,還自行批注了一句“上游山中人不飲新茶,云火氣足以引疾”。清楚說明了山上的茶農(nóng)不喝新茶,表示火氣足以引起疾病。但是現(xiàn)代人口味偏重,尤其遇到癮君子,還覺得特別對味。
2. 普洱茶碳化的原因
21年普洱茶非常好。先不管這個21的普洱茶是出自哪個山頭,也不管是生茶還是熟茶,就這個21年的轉化期就很少見了。普洱茶是可以喝的古董,越陳越香,已經(jīng)儲存了21年的普洱茶,其餅體至少一半以上出現(xiàn)了碳化跡象,色澤烏黑油亮,香氣內斂,口感醇厚,超級耐泡,蓋碗能沖泡二十泡以上。
3. 茶葉放久了是不是會碳化
根據(jù)茶湯顏色,大致能判斷巖茶所施的“火功”。顏色較淺的說明火功不高,越深就代表火功越高。焙火應把握好尺度,若茶葉在開水中久泡不開,就是碳化了,我們就說這茶被“焙死了”?;蛘呤腔馃熚哆^于明顯,久泡不退,也叫“焙急火”。
4. 碳茶是什么茶
可以。
因為,木炭有其獨特的結構,具有超強的吸附能力,能自動調節(jié)濕度,對硫化物、氫化物、甲醇、苯、酚等有害化學物質起到吸收、分解異味和消臭作用。其產(chǎn)生的負離子有穿透能力,能凈化空氣,改善空氣品質。木炭放射出的遠紅外線,能使物體產(chǎn)生微熱。傳統(tǒng)古法炭焙的茶品質遠遠優(yōu)于現(xiàn)代機焙的茶。
5. 茶葉碳化是什么意思呢
茶葉焙火定義為半發(fā)酵烏龍茶精制之一部分(注1)。焙茶的過程中最常聽到的三分茶七分火或七分茶三分火,誰是君、誰是臣?君與臣的關系先了解茶為什么要烘焙?
分成兩點解釋;一、再干:降低茶葉中的水份,讓茶在保存中較慢酸化,使易于保存。二、烘焙:用火的力量改變(善)茶的本質。好茶只要再干,香氣不足的茶利用烘焙來提高質量。
一、茶葉烘焙的目的:
一、降低水份含量、確保存放期間的質量,只需將水份降低,是物理變化(注2)。二、改善或調整茶的色、香、味、形。茶本身的香氣不足,借火來提高火香,是化學變化。尤其是茶葉的并配,必須借火的力量來將質量劃一,是茶商的靈魂。
茶葉的質變是因為茶葉受氧(酸)化的關系,茶葉中含有5-8﹪的脂肪,脂肪暴露在空氣中很快就酸化,氧化要有足夠的水做媒體,所以茶葉要包裝前一定要將水份降至5%以下,為什么?我們將一粒茶葉放大,水份含量在3-4%時水成單分子層,空氣中的水進不來。當吸水至5%以上時,會有游離水,游離水會將氧帶進茶葉中,茶葉就會漸漸類變。當吸水超過6﹪時就會產(chǎn)生凝結水(毛細管水)在茶葉中形成一水道,氧氣流通快茶葉類變加速,這就是茶葉為何要再干的原因。(注3)
香氣不足的茶、儲存一段時間或茶味走樣的茶、為了參加比賽或迎合客戶口味須要用火的力量改變茶的色、香、味、形,就是烘焙。茶葉烘焙師傅必須要了解茶葉化學成份在烘焙過程中的化學變化與質量的關系。
二、茶葉化學成份在烘焙過程中的化學變化與質量的關系:
氨基酸:味甘、苦、酸,含量愈多愈好。茶芽嫩梗、高海跋、春冬茶較多。制茶浪菁時產(chǎn)生香氣,焙火時與還原醣產(chǎn)生作用叫梅納反應(焙茶最重要的化學反應)。
咖啡因:茶會苦的原因,對制茶技術與焙火過程不重要,因為它很穩(wěn)定不會因制造、焙火過程的不同產(chǎn)生變化。咖啡因除了苦之外有鮮口感,會與兒茶素結合產(chǎn)生沉殿,冷溫時結合、高溫時分開,稱為乳化作用。紅茶茶紅質多最明顯。
兒茶素類:兒茶素再加一個類,表示有很多種,目前分六大類、兩種型、游離型帶苦、脂型帶苦澀,又稱茶單寧(非單寧酸)茶湯中最多的物質占50﹪以上。制茶和焙茶過程都很重要,茶葉發(fā)酵時變黃、變紅,并影響脂肪酸使茶產(chǎn)生香氣對茶的味與香氣都有很重要的關系。
單醣與雙醣類:茶中含2-5﹪烘焙時可以說完全靠它,糖本身就有糖的香味,加熱有蜜香再熱有焦糖香,對口感及香氣都好。
果膠質:對茶湯的成形很重要,茶湯的粘稠感(飽滿的感覺),烘焙時產(chǎn)生香氣。
植物色素:葉綠素與花青素,綠茶和臺式烏龍茶要保持,紅茶要破壞。制茶時留好的去除不好的。以葉綠素為例,炒菁后馬上置冷可保持葉綠素使茶葉保持綠身。
三、茶葉烘焙溫度與外觀變化
色:色澤來源主要來自葉綠素,因烘焙過程因溫度而改變。由翠綠-黃褐-紅褐-黑褐。80℃無差別,好茶只要80℃但水份含量無差別、100℃光澤消失、120℃2-4小時變黃褐以上葉底還能全開,140℃2小時變紅褐、葉底半開,(等于160℃1小時)※焙茶溫度超過130℃有燃燒的危險。再加長時間變黑褐色,葉底不開。茶黃質后氧化的關系變茶紅質,120℃2小時以下纖維不會變死,以上會變死,顏色變黑褐色已碳化,味道火味,茶也部份燃燒。135℃只在外銷茶、飲料茶原料烘焙時看過。
香:臺灣茶能在世界保持不敗的地位就靠香。茶是活的,在丟棄之前香氣、滋味持續(xù)在變,輕發(fā)酵茶要清香非菁香,發(fā)酵不足、炒菁不足的菁香容易變,焙火時不易入火,殺菁時要捉香,香氣不足的用焙火來提高香氣。香氣的變化:清香-蜜香-焦糖香-炒米香-火味-火焦味-火碳味。焙茶時茶會變酸是因為兒茶素遇熱的關系,炒米香至火香靠梅納反應〔還原糖與氨基酸在高溫時結合〕蜜香與焦糖香是焦糖化作用〔糖直接熬就有焦糖香〕
味:味要的是活性,但茶愈焙活性愈低。
苦與澀:苦焙不掉,澀可以因焙火而降低,有時茶愈焙愈苦是因為澀味降低而感覺愈苦,再焙下去澀還會提高,感覺又回復。為何有如此變化!不知道。
醇與韻:苦與澀保持平衡點才能感到醇,為什么?也是不知道,日本醬油可用儀器檢驗,鐵觀音的韻必須邊焙邊揉才有,臺式烏龍茶再怎么焙也沒有鐵觀音的韻。
四、茶葉烘焙器具、熱源與質量的關系:
茶與熱源都動:甲、乙種干燥機,香氣易流失、茶容易碎,表面麻掉。
熱源動茶葉不動:冰箱型干燥機,香氣容易流失,可用風口的開與關及風速彌補。
熱源、茶都不動:電子焙籠。
熱源茶都不動熱源沒直接照射茶:碳焙。
滲透性熱源:遠紅外線輔助可縮短焙茶時間。
烘焙器具、方式依茶品味、利潤決定。有很多神秘的流程,茶農(nóng)、茶商當做祖?zhèn)髅胤?,只要焙出來的茶質量可以提升就是對的。
五、焙茶原則:
由低溫慢慢提高:先高溫如將表面焙死,水份、雜味出不來。
焙好茶要好原料,火只是輔助。
茶葉并堆后一定要焙火,質量才能劃一,依筆者經(jīng)驗并堆后焙火(比賽茶)質量可提高一個級數(shù)。
六、焙火精制過程損耗:水份消失及碎片增加
初制茶-清香 損耗 ?。矗旦?/p>
清香- 中火 損耗 ?。福供?/p>
中火- 濃火香 損耗 10﹪以上
批注:
注1:
綠茶不能焙火,紅茶不用焙火,焙火只有用在烏龍茶為什么?
紅茶:茶葉的類變是因為茶葉中的脂肪酸遇氧而酸化,紅茶中的脂肪酸在發(fā)酵過程中被轉換掉,已沒有脂肪酸可酸化。您看過有茶商焙紅茶嗎?有的話他的用途在要它的火焦味,如碳燒紅茶。
綠茶:沒發(fā)酵的茶無法入火,為什么?不知道!所以日本的綠茶包裝特別講究,您看過日本綠茶在焙火嗎?有!玄米茶。玄米茶如果只是茶葉,那也只有碳火味,它的梅納反應靠的是米。
注2:
水份降低靠高溫,但高溫會將最珍貴的新鮮清香趕走,怎么辦!近年來發(fā)明的低溫(用除濕原理)干燥機很好用。同樣含水量的茶,海跋愈高類變的速度愈慢,為什么?不知道!
注3:
多看茶相關研究報告就知道茶葉水份在5﹪以下就不易變質,那茶葉含水5﹪會是什么味道?大概新鮮清香都被趕走,甚至有火味,怎么辦?低溫干燥機是好方法。
6. 茶葉碳化是什么意思呀
六堡茶時間長碳化了是正常的,因為這是六堡茶重要的后期存儲過程,后發(fā)酵的六堡茶具有越陳越香特點。
但后續(xù)轉化需要的微生物是在陳化的過程中鞏固的種群,陳化和后續(xù)轉化靠的是六堡茶渥堆時形成的微生物種群,這些優(yōu)良微生物生存于許多地方,最具代表的就是六堡的鄉(xiāng)間和山林,這樣的環(huán)境便形成了六堡味。
7. 茶葉碳化溫度
返青如果不處理,久了容易霉變,就不能喝了,一般是通過復焙來除水分和走雜味,延長存放時間。
操作起來具體要看茶的返青程度,再選擇合適的焙法,不是隨便溫度加高把茶焙完就行的,否則只會越焙越差。
對于個人家庭喝茶時,如果買回去的茶出現(xiàn)返青情況,可以在家自己嘗試用微波爐“焙茶”。特別要注意,千萬不能用高火檔,會把茶焙焦!
建議先拿一泡茶的量試試,用低火檔或中火檔,四五分鐘就好,時間稍微一多,要么焙焦,要么茶葉火功也高了,香氣滋味會變濃。(總之前提還是要看該茶返青程度,具體問題要具體對待,四五分鐘時間只是提供一個參考)。
使用微波爐復焙前,先讓打開微波爐通風,避異味。因為我只用過微波爐試驗過,暫時針對家庭情況的返青處理只能提供這一種,按道理,只要溫度適當情況下,類似烤箱也是可以的。在微波爐烘焙完之后,需等茶葉冷卻后再放進包裝密封。
8. 茶葉碳中和
碳達峰是指我國承諾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 碳中和是指企業(yè)、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chǎn)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然后通過植物造樹造林、節(jié)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chǎn)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xiàn)二氧化碳“零排放”。
9. 熟茶葉底碳化
茶王--老班章一般是作為普洱生茶流通,市場較少見到老班章普洱熟茶。10年老班章熟茶的口感:餅面碳化狀明顯,聞著有樟香味道,第一泡入口有厚、滑、糯、陳、醇的感覺,顏色呈黑褐色或者紅褐色,沖泡后湯色深紅稍帶黑,五泡入口后葉無苦澀感,滑順回甘,有黏牙感覺,葉底完整,呈紅棕色或深褐色,質地較硬。
10. 茶氧化是什么意思
抹茶簡要的生產(chǎn)工藝流程為:
優(yōu)質新鮮綠茶→蒸青→碾磨→超微粉碎→低溫干燥→抹茶。抹茶生產(chǎn)采用了傳統(tǒng)的碾磨技術和現(xiàn)代的超微粉碎技術,整個加工過程始終在較低的溫度狀態(tài)下進行,能很好地保存茶葉中的活性成分。
從上可得,有兩個關鍵點:
一、蒸青:使得茶葉內的生物活性物質失活,切斷了茶葉的發(fā)酵,阻止了茶褐素的產(chǎn)生 ,使綠茶保持了本色。
二、低溫加工: 避免茶葉茶多酚發(fā)生氧化聚合反應(過程是:茶多酚→茶黃素→茶紅素→茶褐素)茶葉在長期儲存自然氧化過程中,茶黃素和茶紅素會進一步氧化聚合形成茶褐素。)
以上的兩個關鍵點,有效的阻止了茶葉的變化反應。所以抹茶保持了茶葉葉綠素的顏色。
而傳統(tǒng)茶葉的制作過程中,曬青、走水、萎凋、揉捻、發(fā)酵、干燥、堆積、悶堆等等加工過程中,都會產(chǎn)生茶黃素和茶紅素,進一步氧化聚合形成茶褐素。所以很多傳統(tǒng)茶葉加工后是褐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