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普洱民族文化概覽表
全市下轄9個民族自治縣和1個市,即: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景東彝族自治縣、鎮(zhèn)沉彝族哈尼族拉枯族自治縣、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瀾淪拉祜族自治縣、西盟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普洱市市。
全市南北縱距208.5公里,東西橫距北部55公里,南部299公里,總面積為45385方公里。有漢族、哈尼族、彝族、拉拈族、佤族、傣族、布朗族、傈僳族、回族、白族、苗族、瑤族、蒙古族、景頗族等14個世居民族。
普洱的哈尼族共有40余萬人. 佤族,人口共有14萬余人. 彝族人口有近40萬人. 拉祜族約30萬人. 傣族13萬余人. 其他的不清楚。。
2. 普洱市文化
是的,普洱屬于國家邊界城市,東南與老撾交界,西南與緬甸交界。
普洱市別稱思茅,是云南地級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轄1區(qū)9縣,2012年全市人口258萬人,總面積45385平方公里。2007年1月21日,思茅市更名普洱市。
普洱市分別管轄思茅區(qū)、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景東彝族自治縣、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鎮(zhèn)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西盟佤族自治縣,市人民政府駐思茅區(qū)月光路。
普洱市有9個少數(shù)民族自治縣,居住著漢、哈尼、彝、拉祜、佤、傣等14個世居民族,少數(shù)民族人口占61%。普洱當(dāng)?shù)氐拿褡鍌鹘y(tǒng)節(jié)日有佤族木鼓節(jié)、拉祜族葫蘆節(jié)、彝族火把節(jié)、傣族潑水節(jié)等。
地理位置
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地處北緯22°02′—24°50′、東經(jīng)99°09′—102°19′之間,東臨紅河、玉溪,南接西雙版納,西北連臨滄,北靠大理、楚雄。東南與越南、老撾接壤,西南與緬甸毗鄰,國境線長約486公里(與緬甸接壤303公里,老撾116公里,越南67公里)。普洱市南北縱距208.5公里,東西橫距北部55公里、南部299公里,總面積45385平方公里,是云南省面積最大的州(市)。市級機(jī)關(guān)駐思茅區(qū)的思茅鎮(zhèn),海拔1302米,距省會昆明公路里程415公里、空中航線305公里,乘飛機(jī)35分鐘可抵達(dá)。
地形地貌
普洱市境內(nèi)群山起伏,全區(qū)山地面積占98.3%。北回歸線橫穿普洱市中部,由于地處北回歸線附近,受地形、海拔影響,垂直氣候特點明顯,海拔高度在376米至3306米之間,與北美洲的古巴和中國的臺灣省同處一個緯度。
氣候特征
普洱由于受亞熱帶季風(fēng)氣候的影響,這里大部分地區(qū)常年無霜,冬無嚴(yán)寒,夏無酷暑,享有“綠海明珠”、“天然氧吧”之美譽(yù)。普洱市海拔在317—3370米之間,中心城區(qū)海拔1302米,普洱市年均氣溫15℃—20.3℃,年無霜期在315天以上,年降雨量1100—2780毫米,負(fù)氧離子含量在七級以上。
人口分布
2000年,據(jù)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思茅地區(qū)總?cè)丝?480346人;思茅市 230834 ,普洱哈尼彝族自治縣 188106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 355364 ,景東彝族自治縣 352089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 288794,鎮(zhèn)沅彝哈尼拉祜縣205709,江城哈尼彝族自治縣100243,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208593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464016, 西盟佤族自治縣 86598 。
其中少數(shù)民族人口達(dá)153.7萬,占59.4%。全區(qū)少數(shù)民族有26個,世代居住在這里的有14個。主要有哈尼族、彝族、傣族、拉祜族、佤族、布朗族、瑤族等,普洱市民族風(fēng)情迥異多彩。
普洱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極具魅力。普洱市有9個少數(shù)民族自治縣,居住著漢、哈尼、彝、拉祜、佤、傣等14個世居民族,少數(shù)民族人口占61%。
3. 普洱民族文化概覽表圖
“普洱”是佤語“步日”、“步耳”的同名異寫,“普”是“撲”、“蒲”、“濮”的民族稱謂同音異寫,“濮人”是最早種茶的民族,“普茶”即是“濮茶”。“普洱”是“步日”、“步耳”的同名異寫。調(diào)查考證發(fā)現(xiàn),佤族布饒人稱布朗族為“步耳”,有的方言為“步日”,布朗族則稱佤族為“布嘎”,意為朝前走的同胞同伴。
4. 普洱民族特色
物有所值,先看價格,再看質(zhì)量。他的市場價是多少,你要買的是多少錢,如果低于市場價很多的話那就等已超出了規(guī)則。
5. 普洱市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簡介
瀾滄縣于中國云南省西南部,瀾滄江西,毗鄰緬甸。少數(shù)民族有拉祜、佤、哈尼、彝、傣、布朗、回等,少數(shù)民族占人口總數(shù)的75%以上。1915年置瀾滄縣,1953年成立瀾滄拉祜族自治區(qū),1955年改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地處橫斷山區(qū)南段,山區(qū)半山區(qū)占99%。屬亞熱帶雨林氣候,年均溫18.9℃,年均降水量1643.4毫米。氣候垂直變化明顯。農(nóng)產(chǎn)有稻、玉米、小麥、茶葉、菠蘿等。礦產(chǎn)有金、銀、鉛、鐵、煤等。特產(chǎn)筍絲、木耳、鳳尾掃把、多衣果脯。有公路通往雙江、西盟、勐海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