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知識?
我國的茶具,種類繁多,造型優(yōu)美,除實用價值外,也有頗高的藝術價值,因而馳名中外,為歷代茶愛好者青睞。那茶具究竟有多少種呢?據《云溪友議》說:陸羽造茶具二十四事。如果按照唐代文學家《茶具十詠》和《云溪友議》之言,古代茶具至少有24種。這段史料所言的茶具概念與今是有很大不同的。
在各種古籍中還可以見到的茶具有:茶鼎、茶甌、茶磨、茶碾、茶臼、茶柜、茶榨、茶槽、茶憲、茶籠、茶筐、茶板、茶挾、茶羅、茶囊、茶瓢、茶匙……等。這些今天已經看不到了,大多是在茶葉的飲用方法以及制作工藝的改進而消失了,雖然說帶著幾分遺憾但也不得不說舍棄也是一種得到。
現代茶具根據制作材料和產地不同大概可以分成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屬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幾大類,當然這種分類還局限于喝茶的工具,還是不夠全面的。因為就材料來看還有其它也有石制的,還有塑料的等等,就熱門程芳來講紫砂茶具,陶瓷茶具,玻璃茶具會占主流。更重要的是茶具還有很多品種,比如茶盤最近也炒的火熱,各種石茶盤,紅木茶盤也變成雅俗共賞的好寶貝。
請問,中國歷朝茶具的特點有什么區(qū)別(如:唐宋元明清)?
這個夠全面吧 從飲茶開始就有了茶具,從一只粗糙古樸的陶碗到一只造型別致的茶壺,歷經幾千年的變遷,這一只只茶具的造型、用料、色彩和銘文,都是歷史發(fā)展的反映。歷代茶具名師藝人創(chuàng)造了形態(tài)各異、豐富多彩的茶具藝術品,留傳下來的傳世之作,是不可多得的文物古董。 茶具如同其他飲具、食具一樣,它的發(fā)生和發(fā)展,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共用到專一,從粗糙到精致的歷程。隨著“茶之為飲”,茶具也就應運而生,并隨著飲茶的發(fā)展,茶類品種的增多,飲茶方法的不斷改進,而不斷發(fā)生變化,制作技術也不斷完善。 1、隋及隋以前的茶具 一般認為我國最早飲茶的器具,是與酒具、食具共用的,這種器具是陶制的缶,一種小口大肚的容器。韓非在《韓非子》中就說到堯時飲食器具為土缶。如果當時飲茶,自然只能土缶作為器具。史實表明,我國的陶器生產已有七八千年歷史。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黑陶器,便是當時食具兼作飲具的代表作品。但按現有史料而論,一般認為我國最早談及飲茶使用器具的是西漢(公元前2068年)王褒的《僮約》其中談到“烹荼盡具,已而蓋藏”。這里的“荼”指的是“茶”、“盡”作“凈”解。《僮約》原本是一份契約,所以在文內寫有要家僮烹茶之前,洗凈器具的條款。這便是在中國茶具發(fā)展史上,最早談及飲茶用器具的史料。 但是,明確表明有茶具意義的最早文字記載,則是西晉(公元265--316年)左思(約公元250--約305年)的《嬌女詩》,其內有(心為茶F劇,吹噓對鼎。)這“鼎”當屬茶具。唐?陸羽在《茶經?七之事》中引《廣陵耆老傳》載:晉元帝(公元317--323年)時,“有老姥每旦獨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競買,自旦至夕,其器不減?!苯又恫杞洝酚忠隽宋鲿x八王之亂時,晉惠帝司馬衷(公元290--306年蒙難,從河南許昌回洛陽,侍從“持瓦盂承茶”敬奉之事。所有這些,都說明我國在隋唐以前,漢代以后,盡管已有出土的專用茶具出現,但食具和包括茶具、酒具在內的飲具之間,區(qū)分也并不十分嚴格,在很寬物長一段時間內,兩者是共用的。 2、唐(含五代)28種茶具 由于唐時茶已成為國人的日常飲料,更加講究飲茶情趣,因此,茶具不僅是飲茶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并有助于提高茶的色、香、味,具有實用性,而且,一件高雅精致的茶具,本身又富含欣賞價值,且有很高的藝術性。所以,我國的茶具,自唐代開始發(fā)展很快。中唐時,不但茶具門類齊全,而且講究茶具質地,注意因茶擇具,這在唐?陸羽《茶經?四之器》中有詳盡記述。本世紀80年代后期,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成套唐代宮廷茶具,與陸羽記述的民間茶具相映生輝,又使國人對唐代茶具有了更加完整的認識。但唐代的飲茶方式與今人有很大的不同,以致有許多茶具是今人未曾見到過的。有關唐代宮廷茶具,下面已分件專述。這里,將唐代陸羽在《茶經》中開列的28種茶具,按器具名稱、規(guī)格、造型和用途,分別簡述如下。 蕾鈕摩羯紋三足架銀鹽臺――唐煮茶過程中需要加入鹽 風爐 形如古鼎,有三足兩耳?!昂袢?,緣闊九分,令六分虛中”,爐內有床放置炭火。爐身下腹有三孔窗孔,用于通風。上有三個支架(格),用來承接煎茶的。爐底有一個洞口,用以通風出灰,其下有一只鐵制的灰承,用于承接炭灰。風爐的爐腹三個窗孔之上,分別鑄有“伊公”、“羹陸”和“氏茶”字樣,連起來讀成“伊公羹,陸氏茶”?!耙凉敝傅氖巧坛跗谫t相伊尹,“陸氏”當指陸羽本人?!掇o?!芬俄n詩外傳》曰:“伊尹……負鼎操俎調五味而立為相?!边@是用鼎作為烹飪器具的最早記錄,而陸羽是歷史上用鼎煮茶的首創(chuàng)者,所以,長期以來,有“伊尹用鼎煮羹,陸羽用鼎煮茶”之說,一羹一茶,兩人都是首創(chuàng)者。由此可見,陸羽首創(chuàng)鐵鑄風爐,在中國茶具史上,也可算是一大創(chuàng)造。 灰承 是一個有三只腳的鐵盤,放置在風爐底部洞口下,供承灰用。 炭撾 是六角形的鐵棒,長一尺,上頭尖,中間粗,握處細的一頭拴一個小。也可制成錘狀或斧狀,供敲炭用。 火k 又名筋,是用鐵或銅制的火箸,圓而直,長一尺三寸,頂端扁平,供取炭用。 交床 十字形交叉作架,上置剜去中部的木板,供置正拿用。 夾 用小青竹制成,長一尺二寸,供炙慎清液烤茶時翻茶用。 紙囊 用剡藤紙(產于剡溪。剡溪在今浙江嵊州市境內)雙層縫制。用來貯茶,可以“不泄其香”。 碾 用桔木制作,也可用梨、桑、桐、柘木制作。內圓外方,既便于運轉,又可穩(wěn)固不倒。內有一車輪狀帶軸的墮,能在圓槽內來回轉動,用它將炙烤過的餅茶碾成碎末,便于煮茶。 拂末 用鳥羽毛做成,碾茶后,用來清撣茶末。 羅合 羅為篩,合即盒,經羅篩下的茶末盛在盒子內。 則 用海貝、蠣蛤的殼,或銅、鐵、竹制作的匙、小箕之類充當,供量茶用。 水方 用稠木,或槐、楸、梓木鋸板制成,板縫用漆涂封,可盛水一斗,用來煎茶。 漉水囊 骨架可用不會生苔穢和腥澀味的生銅制作。此外,也可用竹、木制作,但不耐久,不便攜帶。惟用鐵制作是不適宜的。囊可用青竹絲編織,或綴上綠色的絹。囊徑五寸,并有柄,柄長一寸五分,便于握手。此外,還需做一個綠油布袋,平時用來貯放漉水囊。漉水囊實是一個濾水器,供清潔凈水用。 瓢 又名犧杓。用葫蘆剖開制成,或用木頭雕鑿而成,作舀水用。 竹夾 用桃、柳、蒲葵木或柿心木制成,長一尺,兩頭包銀,用來煎茶激湯。 熟盂 用陶或瓷制成,可用水二升。供盛放茶湯,“育湯花”用。 鹺簋 用瓷制成,圓心,呈盆形、瓶形或壺形。鹺就是鹽,唐代煎茶加鹽,鹺簋就是盛鹽用的器具。 揭 用竹制成,用來取鹽。 碗 用瓷制成,供盛茶飲用。在唐代文人的詩文中,更多的稱茶碗為“甌”。此前,也有稱其為“盞”的。 畚 用白蒲編織而成,也可用,襯以雙幅剡紙,能放碗十只。 札 用茱萸木夾住揲燈ぃ鞒傷⒆矗蠐靡歡沃褡櫻吧弦皇燈ぃ緯殺首矗┮韜笄逑床杵饔謾 滌方 由楸木板制成。制法與水方相同,可容水八升。用來盛放洗滌后的水。 滓方 制法似滌方,容量五升,用來盛茶滓。巾用粗綢制成,長二尺,做兩塊可交替拭用。用于擦干各種茶具。 具列 用木或竹制成,呈床狀或架狀,能關閉,漆成黃黑色。長三尺,寬二尺,高六寸。用來收藏和陳列茶具。 都籃 用竹篾制成。里用竹篾編成三角方眼;外用雙篾作經編成方眼。用來盛放烹茶后的全部器物。 以上28種器具,是指唐時為數眾多的茶具而言,但并非每次飲茶時必須件件具備。這在陸羽的《茶經》中說得很清楚,在不同的場合下,可以省去不同的茶具。 3.宋(含金、遼)茶具 宋代的飲茶方法與唐代相比,已發(fā)生了一定變化,主要是唐人用煎茶法飲茶逐漸為宋人摒棄,點茶法成了當時的主要方法。本世紀以來,河北宣化先后發(fā)掘出一批遼代墓葬,其中七號墓壁畫中有一幅點茶圖,它為我們提供了當時用點茶法飲茶的生動情景。 到了南宋,用點茶法飲茶更是大行其道。但宋人飲茶之法,無論是前期的煎茶法與點茶法并存,還是后期的以點茶法為主,其法都來自唐代,因此,飲茶器具與唐代相比大致一樣,只是煎茶的,已逐漸為點茶的瓶所替代。北宋蔡襄在他的《茶錄》中,專門寫了“論茶器”,說到當時茶器有茶焙、茶籠、砧椎、茶鈐、茶碾、茶羅、茶盞、茶匙、湯瓶。 宋徽宗的《大觀茶論》列出的茶器有碾、羅、盞、筅、缽、瓶、杓等,這些茶具的內容,與蔡襄《茶錄》中提及的大致相同。值得一提的是南宋審安老人的《茶具圖贊》。審安老人真實姓名不詳,他于宋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集宋代點茶用具之大成,以傳統的白描畫法畫了十二件茶具圖形,稱之為“十二先生”,并按宋時官制冠以職稱,賜以名、字、號,足見當時上層社會對茶具鐘愛之情?!皥D”中的“十二先生”,作者還批注“贊”譽。 其實,《茶具圖贊》所列附圖表明;韋鴻臚指的是炙茶用的烘茶爐,木待制指的是搗茶用的茶臼,金法曹指的是碾茶用的茶碾,石轉運指的是磨茶用的茶磨,胡員外指的是量水用的水杓,羅樞密指的是篩茶用的茶羅,宗從事指的是清茶用的茶帚,漆雕密閣指的是盛茶末用的盞托,陶寶文指的是茶盞,湯提點指的是注湯用的湯瓶,竺副師指的是調沸茶湯用的茶筅,司職方指提清潔茶具用的茶巾。 宋人的飲茶器具,盡管在種類和數量上,與唐代相比,少不了多少。但宋代茶具更加講究法度,形制愈來愈精。如飲茶用的盞,注水用的執(zhí)壺(瓶),炙茶用的鈐,生火用的銚等,不但質地更為講究,而且制作更加精細。 4.元代茶具 元代茶具從某種意義上說,無論是茶葉加工,還是飲茶方法,抑或是使用的茶具,元代是上承唐、宋,下啟明、清的一個過渡時期。 元代統治中國不足百年,在茶文化發(fā)展史上,找不到一本茶事專著,但仍可以從詩詞、書畫中找到一些有關茶具的蹤影。在當時既有采用點茶法飲茶的,但更多是采用沸水直接沖泡散茶。 在元代采用沸水直接沖泡散形條茶飲用的方法已較為普遍,這不僅可在不少元人的詩作中找到依據,而且還可從出土的元馮道真墓壁畫中找到佐證。在圖中,沒有茶碾,當然也無須碾茶,再從采用的茶具和它們放置的順序,以及人物的動作,都可以看出人們是在直接用沸水沖泡飲茶。用于點茶用的元影青的刻花執(zhí)壺。 5.明代茶具 明代茶具,對唐、宋而言,可謂是一次大的變革,因為唐、宋時人們以飲餅茶為主,采用的是煎茶法或點茶法和與此相應的茶具。元代時,條形散茶已在全國范圍內興起,飲茶改為直接用沸水沖泡,這樣,唐、宋時的炙茶、碾茶、羅茶、煮茶器具成了多余之物,而一些新的茶具品種脫穎而出。明代對這些新的茶具品種是一次定型,因為從明代至今,人們使用的茶具品種基本上無多大變化,僅僅在茶具式樣或質地上有所變化。 另外,由于明人飲的是條形散茶,貯茶焙茶器具比唐、宋時顯得更為重要。而飲茶之前,用水淋洗茶,又是明人飲茶所特有的,因此就飲茶全過程而言,當時所需的茶具,明?高濂《遵生八箋》中列了16件,另加總貯茶器具7件,合計23件。但其中很多與燒水、泡茶、飲茶無關,似有牽強湊數之感,這在明?文震亨的《長物志》中已說得很明白:“吾朝”茶的“烹試之法”,“簡便異?!保皩幪爻扪詾醺?、云屯、苦節(jié)君、建城等目而已哉”明代張謙德的《茶經》中專門寫有一篇“論器”,提到當時的茶具也只有茶焙、茶籠、湯瓶、茶壺、茶盞、紙囊、茶洗、茶瓶、茶爐8件。 不過,明代茶具雖然簡便,但也有特定要求,同樣講究制法、規(guī)格,注重質地,特別是新茶具的問世,以及茶具制作工藝的改進,比唐、宋時又有大的進展。特別表現在飲茶器具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一是出現了小茶壺,二是茶盞的形和色有了大的變化。 總的說來,與前代相比,明代有創(chuàng)新的茶具當推小茶壺,有改進的是茶盞,它們都由陶或瓷燒制而成。在這一時期,江西景德鎮(zhèn)的白瓷茶具和青花瓷茶具、江蘇宜興的紫砂茶具獲得了極大的發(fā)展,無論是色澤和造型、品種和式樣,都進入了窮極精巧的新時期。 6.清代茶具 清代,茶類有了很大的發(fā)展,除綠茶外,又出現了紅茶、烏龍茶、白茶、黑茶和黃茶,形成了六大茶類。但這些茶的形狀仍屬條形散茶。所以,無論哪種茶類,飲用仍然沿用明代的直接沖泡法。在這種情況下,清代的茶具無論是種類和形式,基本上沒有突破明人的規(guī)范。 清代的茶盞、茶壺,通常多以陶或瓷制作,以康熙乾隆時期最為繁榮,以“景瓷宜陶”最為出色。清時的茶盞,康熙、雍正、乾隆時盛行的蓋碗,最負盛名。清代瓷茶具精品,多由江西景德鎮(zhèn)生產,其時,除繼續(xù)生產青花瓷、五彩瓷茶具外,還創(chuàng)制了粉彩、琺瑯彩茶具。清代的江蘇宜興紫砂陶茶具,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又有新的發(fā)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任溧陽縣令、“西泠八家”之一的陳曼生,傳說他設計了新穎別致的“八壺式”,由楊彭年、楊風年兄妹制作,待泥坯半干時,再由陳曼生用竹刀在壺上鐫刻文或書畫,這種工匠制作,文人設計的“曼生壺”,為宜興紫砂茶壺開創(chuàng)了新風,增添了文化氛圍。乾隆、嘉慶年間,宜興紫砂還推出了以紅、綠、白等不同石質粉末施釉燒制的粉彩茶壺,使傳統砂壺制作工藝又有新的突破。 此外,自清代開始,福州的脫胎漆茶具、四川的竹編茶具、海南的生物(如椰子、貝殼等)茶具也開始出現,自成一格,逗人喜愛,終使清代茶具異彩紛呈,形成了這一時期茶具新的重要特色。 7.現代茶具 現代茶具,式樣更新,名目更多,做工更精,質量也屬上乘。在這眾多質地的茶具中,貴的有如金銀茶具,廉的如竹木茶具,此外還有用瑪瑙、水晶、玉石、大理石、陶瓷、玻璃、漆器、搪瓷等制作的茶具,枚不勝數。 文章來源
滿意請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