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年制紫砂壺鑒別?
明代與清初的紫砂壺,多數刻有名家的署名和年款。例如,六瓣圓囊壺刻有正楷字“大明正德八年供春”字佯;開光方壺刻有“萬歷丁酉年時大彬制"字樣;束竹紫圓壺刻有"萬歷癸丑陳仲美作"字樣;磨光束腰孟臣小壺刻有"雍正二年甲辰惠盂臣元茂(制)"字樣,等等。清代、民初迄今。始沿用"宜興"或"荊溪"字樣。
可用壺內通往壺嘴的孔數來斷代。民國以前的壺多數只要一個孔;民國以后就變?yōu)槎嗫子脕砀舨枞~,七卜年代以后的孔像半個高爾夫球外形。當然,此法只適用于普通大型和中型茶壺,小型壺普通都是一個孔。
好的舊小壺除去壺蓋,倒轉過來平放,壺嘴、壺口和壺把可構成一條直線。另外,真舊者載滿了水以后,置于水巾,仍可浮于水面,堅持程度,不傾斜、不下沉,這是上船。其次,上品茶壺細膩光潤,聲如金石,由于陶質含有氣孔,因此吸水力好,泡出來的荼沒有酵味或霉餿味。
從壺的外型與質地上看,明代比擬注重器形,故較索拙,樸拙高雅;清初以后兼重茶壺周圍的裝飾和顏色—一有些上釉彩,有些印花,有些用雕塑小巧的手法。至于在壺身上刻字題詩,始見于晚明的陳用卿,他是用草書在壺身上刻款,但并未見刻詩文的。清嘉慶年間陳鴻壽制的"曼生壺"以竹刀雕琢,在壺身上題詩作西.使紫砂壺多了一個新種類,包錫壺則始于清道光時期的朱堅。理解以上這些都有助于我們對紫砂壺鑒別斷代。
在鑒別時還有一些特殊狀況需求思索,比方有些古舊的紫砂器帶有缸褒釉淚,這是由于明朝早期紫砂壺常常不是有單獨的窯來燒,而是把紫砂器雜放在陶缸褒中燒成的緣故。我們不能因這些紫砂器不夠光潤溫雅,就輕視它。普通的,這些都是朗萬歷以來的作品,是非常稀有的真古董呢。
紫砂壺的最大觀賞價值在其外型。紫砂壺的制造除可拉坯成形外.匠工常常徒手捏形成形,故多外型共同別具匠心之作,頗具藝術價值。
天下第一茶壺是在那里的??有誰知道嘛??
1。四川:“天下第一大”的茶壺位于半山腰上的世界茶文化博物館外,壺嘴到壺把直線距離16米,壺身直徑9米,高度達9米。作為蒙頂山上的一道景觀,從壺嘴流出的汩汩清泉像瀑布一樣直落巨型茶碗中,讓蒙頂山更具有茶文化的濃濃味道。
據史料記載,蒙頂山是世界人工植茶第一山。公元前53年,當地藥農吳理真在山上將野生茶葉人工栽植,山上遍布茶文化遺跡。蒙頂山茶葉自唐朝到清朝一直是朝廷貢茶,宋朝皇帝還在此山封了皇茶園。2004年9月,第八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在雅安召開,會議通過了《蒙頂山世界茶文化宣言》,確立了蒙頂山作為“世界茶文化圣山”的地位。
2、凌云縣“天下第一壺”足立于縣城澄鏡橋西、泗水河之濱,壺高8 .18米、直徑13.8米、重6. 8噸,容量為177. 2立方米,整個壺身是用鋼板鐵皮鑄建而成。大茶壺坐落在4米高的塔基上,壺內安有噴水管,水流從傾斜的茶壺嘴注入兩個杯口直徑為3.18米、杯高1.98米的大茶壺中,每個茶杯可盛水9立方米。
該茶壺于2003年9月12日動工,9月28日竣工,先后共投入30萬元。據可查詢的資料考證,在這之前只有廣州梅州興寧市的茶壺最大,其壺高7. 8米,直徑為10 .8米,故凌云縣大茶壺目前為“天下第一”。
3、皋城六安瓜片茶葉股份有限公司制作的“天下第一紫砂流水茶壺”目前成功申報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這個號稱天下第一的紫沙流水茶壺,是今年2月份江蘇宜興的著名老藝人徐三寶設計制作的。徐老藝人帶領8個徒弟,使用了600多套的雕刻工具,終于在半年之后該茶壺順利出爐。此壺高近3米,直徑1.5米,僅壺蓋就有60多公斤,壺身上刻著茶圣陸羽品茶圖和鄭板橋所書的“六安瓜片”四個大字,行云流水生動非常。此茶壺每次泡茶可放10公斤左右的茶葉,可以作為集體品茶之用。
南京考古發(fā)現“天下第一壺”
【金陵晚報報道】提起紫砂壺,所有的人都會立刻想到宜興。從宋代紫砂創(chuàng)制開始,直至明末臻于成熟,歷代的名壺、名家?guī)缀醵汲鲎杂谝伺d,宜興因此也得到了陶都的美名。但是你也許不知道,有著“天下第一壺”之稱的提梁紫砂壺竟一直藏身于南京市博物館里。
“流淚”的紫砂老祖
褐紅色的壺身、粗糙的缸胎、簡潔的壺身……如果你見過精品紫砂壺,可能不會把這個簡陋的家伙放在眼里,但這把提梁壺卻是現在已知的年代最久的紫砂壺,堪稱紫砂壺的老祖宗。
在南京市博物館內,記者仔細端詳了一番這個600歲的“紫砂老祖”。高約17厘米的它有著圓圓的大肚子,快到壺的底部才略有收斂。它的肩上扛著拱形的提梁,后部還有一個用來拴繩系蓋的小系。這樣簡樸的造型與后代紫砂壺卻是有所不同。
“你看壺面上的點點‘淚斑’都是早期紫砂加工工藝留下的記?!蹦暇┦胁┪镳^辦公室宋燕主任告訴記者,這些“淚斑”叫做“缸壇釉淚”,證明當時紫砂器的燒制還沒有另裝匣缽,而是與一般缸器同窯燒制,在窯內受到其他有釉器物的影響,黏上的。 這足以說明這把紫砂壺是紫砂工藝早期的作品。這樣的燒制方法在紫砂器發(fā)展史上時間很短,最晚在明代萬歷以前就得到了改善。
主人是明代大太監(jiān)
事實上,這只壺并不是傳世品,而是一件出土文物,它的主人是葬于中華門外馬家山的明代司禮太監(jiān)吳經。根據從墓葬中出土的磚刻墓志紀年推斷,這只壺應該是在嘉靖十二年,也就是1533年隨著吳經一起下葬的,也正是這磚刻墓志使它成為我國目前唯一有確切紀年可考的嘉靖早年的紫砂器。
在公元1519年的時候,明武宗朱厚照從北京南巡至南京,吳經便奉命到揚州為接駕打前站。他一到揚州便選擇最豪華的宅第作為自己的提督府,并指示手下,強搶民女、劫掠居民。作為堂堂地方大員的揚州知府也只能跪地請求吳經不要胡作非為。
宋燕告訴記者,吳經之所以敢如此放肆是因為提督太監(jiān)掌督著皇城內的禮儀刑名及關防門禁,同時還負責所有的內廷供應,這就意味著皇室采購茶葉等物品的大權也在他的掌握之中。想必這把提梁壺就是這樣到他手中的。
明代人用它煮茶
“到了明、清,紫砂茶具開始興起?!彼窝喔嬖V記者,始于明朝早中期的紫砂壺比例比較協(xié)調,泥質顆粒較粗,吳經墓出土的紫砂壺正符合這一特質。最難得的是,出土于吳經墓的紫砂壺的形制與明代畫家王問的《煮茶圖》中的煮茶壺非常相像,提梁把手和壺腹幾乎一模一樣。
中國人飲茶的方法在歷經幾百年后,到了明代,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不再沖點、煎煮而是簡化手續(xù),進步到沏泡了。“王問是嘉靖年間的進士,當時也還有煮茶這種飲茶方式?!彼窝嗾f,這說明這種壺是可以用來煮茶,也可以用來沖泡。 這個變化過程的時間段,大致從1531年到1595年,正好位于這一時間段的吳經墓陪葬提梁壺,對研究茶道和紫砂壺都有著重大意義。
世界第一大茶壺,直徑10米,茶壺嘴長3米,茶壺柄13米,壺身加壺嘴直徑近16米,壺高9.8米, “茶
水”從直徑4米的大碗茶里漫出,形成落差50來米的“茶瀑布”。茶壺、茶碗、茶瀑布,茶樹環(huán)繞,依山傍
水,氣勢恢弘。儼然一幅天然的茶畫,讓來到此處的蒙頂山游客,形象的感受到與世界茶文化圣山一脈相承的
好像是貴州的湄潭縣